天价古籍拍卖背后,尘封着中国古代读书人穿越历史动荡的正藏之秘

过云楼藏书传奇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刘欣 李雨源  |  阅读:

苏州城内铁瓶巷名为“过云楼”的寂静宅院内,是地下管线管理所、三轮车管理公司和风光旅行社的办公地点,只有一块斑驳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隐隐搁置在屋檐下,暗示着它曾有的历史。2012年6月4日晚,北京匡时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170余种过云楼古籍拍出了1.88亿的落槌价迎来新主人。至此,伴随着过云楼楼主顾家几辈人的命运沉浮,这批堪称国宝级的过云楼古籍也经历了19世纪的秘藏、20世纪的转徙、查抄与归还的波折。康有为曾求登楼观书却未能如愿,楼管最后居然也变成了收藏家,抗日战争期间楼主曾“要书画不要儿子”……从而书写了中国藏书史上的一段传奇。

1873年,时任浙江宁绍道台的顾文彬看中了尚书巷的一处废墟,把过云楼盖了起来。1875年,顾文彬辞官回乡,一心搜罗名画珍藏。那时的过云楼更应被叫作“藏画楼”。顾家本有字画收藏,“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江南不少私家藏品流散开来,顾文彬大量买进,大大丰富了过云楼的收藏,其中有不少名家名作。楼名取为“过云”,意寓“过眼云烟”,表示“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虽然说得很轻巧,但顾文彬对于楼里的收藏实际是宝贝得不得了。他制定了14不准悬挂在“过云楼”的门楣上:霾天;污秽;灯下;酒边;映摹;强借;拙工印;凡手题;徇名遗实;重画轻书;改装因失旧观;耽异误诊赝品;惯习钻营之市侩;妄摘瑕病之恶宾。这也是顾家世代子孙默记于心的藏书家规。

1872年,顾文彬嘱咐儿子顾承花重金买下了唐代书法家遂良摹写的《兰亭集序》。他告诉儿子顾承,只管“放胆购之”,而且切不可走漏风声,“假设为李鸿裔(苏州另一大收藏家)所知,他也拼出重价,两家抢买,售主必更居奇”,他还颇为得意地说,《释智永真草千文》和《褚摹兰亭序》同时在手,便是当之无愧的江南第一收藏家了。
十余年后,顾文彬将过云楼传给了孙辈的顾麟士,过云楼也迎来了鼎盛时代。顾麟士字鹤逸,擅书画,有“当代虎头”之称(“虎头”指晋朝著名画家顾恺之),与吴昌硕等结为“怡园雅集”,一开吴门书画结社之先河。因为顾麟士才华出众,顾文彬便将过云楼所藏悉数传与顾麟士,以免这些藏品分拆流散。

过云楼真正成为藏书楼,还是由于顾麟士的大力搜罗购置。顾麟士之孙顾笃璜现仍居苏州,他听闻过祖父藏书的故事。清末时局动荡,当时著名藏书家杨以增、莫友芝、潘祖荫的藏书楼被毁,书也大量流出。当时曾有藏书家后人放出一大批书,顾家那时饶有资产,顾麟士便趁机全部买下,大约有三四千册,其中就有很多宋元版本的古籍,这些书成为过云楼藏书的主要来源,这桩买卖也令顾麟士颇为自得。同时,据顾氏现存书籍中印鉴考索,有吴平斋、潘志万、沈树镛等藏家的藏书散出,被顾氏整批接收。

过云楼藏书常被认为“秘不示人”。顾笃璜否定了这个说法,过云楼也允许外人登楼看书,只是因为古籍珍贵而易受损,所以看书“首要一条是要有学问”。顾笃璜说,著名藏书家傅增湘登楼看书就是例证,顾麟士当时还予礼遇,留饭留宿。只是后来傅增湘私抄书目,未经顾麟士同意便公开发表,令顾麟士“有些想法”。

顾家碍于情面也接待一些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只不过备有一套专门的书画聊以应付。这套书画质量一般,但五颜六色很好看。还有一些人,虽然有学问有名声,但顾家也是“恕不接待”的。顾笃璜回忆,康有为曾想来拜访登楼,被顾麟士婉言回绝,因为他“有文人的清高,不想与政治沾边。”顾笃璜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叫孙伯渊的人,专门负责管理藏品、接待客人,后来也成了收藏家。

虽然傅增湘发表的《顾鹤逸藏书目》令顾麟士颇有微辞,但对于版本目录学的研究者来说却是件好事,得以知晓过云楼的藏书情况。据其记载,过云楼当时所藏宋元旧椠50种,精写旧抄本165种,明板书籍149种,清朝精印本175种,总计539种、5000余册。傅增湘所记大多为其认为的珍稀善本,加上未入册的普通线装书,过云楼藏书当在万卷以上。

实际上,过云楼藏书并不以数量多取胜,而是以宋元版本见长,收藏界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宋版书堪称是古代藏书家的“最高追求”。而过云楼的宋元版本,也就是现在的“国家一级文物”,有50种之多,尤其是在藏书界颇负盛名的《锦绣万花谷》,这是一部共40册的完整的宋版书,连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先行也说:“上海图书馆藏的宋版书不下200部,但像这么一部相对完整的宋刻孤本,恐怕还拿不出来。”

从清末到“文革”结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动荡的一段岁月,众多的藏书楼也就是在此期间一夜倾覆不复存在,过云楼的大批旧藏珍品相对完整地流传到现在,实属难能可贵。

顾笃璜1928年生于朱家园,那时过云楼的藏品已因为分家而跟随顾麟士迁至醋库巷西津别墅,后来顾麟士四子又分家,顾麟士对藏品也作了分割,铜器分给顾公可,字画给了顾公雄和顾公柔,古籍给了顾公硕,也就是顾笃璜之父。

日军侵华期间,顾氏朱家园住宅遭日军搜索7天,醋库巷西津别墅更是遭日军15天的搜索,可谓掘地三尺,却只找到一些三流的字画和书籍。原来顾公雄、顾公硕等人发现局势紧张,早在苏州沦陷前,就把最精华的字画、藏书运到上海租界,锁进了四行储蓄会的保险库。在运往上海的过程中,顾公雄带着两个儿子,他先将藏品送走,把两个儿子留在了常熟汽车站的小店,直到第二天才接回上海。至今顾家还流传着要书画不要儿子的故事。

抗战胜利后,过云楼藏品重返苏州。1951年顾公雄临终前让家人将自己所分得的书画捐给国家。这批书画共有393件,分别于1951年和1959年捐给上海博物馆,撑起上博半壁江山。

顾麟士幼子顾公硕1960年被任命为苏州博物馆副馆长。顾公硕带头捐出元代王蒙等人的传世珍品等124件文物。1966年“文革”风暴席卷全国,顾公硕主动请求苏州博物馆前来抄家,以免文物遭“破四旧”之灾而被毁灭。不料在7大卡车的文物被运走之前,顾公硕和夫人竟遭造反派当街批斗。顾公硕不堪凌辱,当夜自沉于虎丘一号桥下,留下遗言:“土可杀,不可辱,我先走了。”。

“文革”结束后,顾公硕家被抄物资发还,但还是有不少缺失。1992年,南京图书馆向顾家购得藏书541种、3000余册,顾家接受了30多万的书款,并且提出希望在图书馆内专辟过云楼藏书室,后来不了了之。当时因为顾氏家属中有人不同意出让藏书,所以还留下了一部分,是此次拍卖会上过云楼藏书的来历。这批古籍有179种,包括1种宋刻孤本,4种元刻本。另有顾公柔的80余件旧藏文物,现暂存苏州博物馆。

百余年风雨飘摇,如今的过云楼格局尚存,只是早已人去楼空。主楼现为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所所用,楼前一排办公平房原是顾文彬的书房艮庵。过云楼北一墙之隔即为当时的顾氏私家园林怡园,原本是相连的,后来因为解放后曾改作大杂院,遂用墙隔了起来。

顾氏后人不少移居海外,顾笃璜仍驻留苏州,潜心于昆曲事业,过着“江南最后一位名士”的隐逸生活。但让他“稍有未安”的是,过云楼现在作为三轮车管理公司等办公场所“实在有点浪费”。时至今日,“过云楼陈列馆”可能是顾笃璜关于过云楼的最后一个念想。
 
【藏书贴士】

古籍收藏条件

在中国文人的传统中,古籍和碑帖一直是收藏的上品,既需要财力又需要有品味的人。藏书家的心态,是想子子孙孙永保,秘而不宣,比如天一阁,族中外姓人不能登楼。还有一些大藏书家为了能接近,不惜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其他藏书家。

古籍拍卖行情

2000年以前,古籍收藏属于低潮。2002年4月,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宋代张即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五)》,以887.41万元港币创中国手抄本古籍拍卖最高价。2002年11月,中国嘉德以990万元拍出《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紧接着,上海图书馆以4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翁氏藏书。2005年,因为“过云楼”藏书的现世,古籍拍卖最高价格再次提升到2310万。2009年,艺术品市场整体价格走高,2010年“明诸家书札八十五通”以3528万成交,随后“陶叔献辑两汉策要十二卷”以4830万元再创纪录,直到今年“过云楼”藏书1.88亿的拍价再次创造古籍市场的纪录。

知名私人藏书楼

清末私人藏书楼号称有“四大”: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海源阁、浙江湖州宋楼、浙江杭州八千卷楼。

藏书楼的标准

没有必须规定达到多少册才能称为藏书楼。不过,按照行业内的一般水平,达到万册方才叫作“藏书”。虽然清末“四大”之一的八千卷楼谦称自己只有八千,可实际上共有20多万卷。
 
【古籍收藏三问 】

 (北京匡时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

在目前的艺术市场上,相比古董书画,古籍收藏还是小众。这种现象是如何造成的? 

两个原因:门槛太高,懂古籍的人太少;古籍存世量太小。清代刻本还有一定的量,但宋本和元刻本少。专家说,没有可能再出现一批过云楼这样的民间所藏。其他要么在国家图书馆,要么在日本欧美。 
 
为什么收藏古籍的门槛高?
 
古籍收藏需要懂目录学、版本学,懂印章,还要知道古代学术史,什么朝代有什么著作。碑帖再加上书法鉴赏。 
 
未来古籍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会如何? 

古籍的稀缺性、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决定了价格肯定会逐年上涨。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古籍的乐趣一定比别的收藏品大。古籍有文献价值,它本身的内容就是值得你研究的。这是中华民族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