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热门的信用卡业务上,国有银行的领先徒有其表

仿佛胜利

来源:2007年2月 总第131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李硕  |  阅读:

在最热门的信用卡业务上,国有银行的领先徒有其表

大就是美? 
 
至少在信用卡业务的你争我夺中,表现出的不是这样的结果。 
 
情况也许正好相反,参与信用卡战争的“巨无霸”级选手——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被逼到了墙角。 
 
今年1月,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相继宣布自己的信用卡发行量超过一千万张,而与此同时,招商银行信用卡的发行量也悄悄逼近了千万关口。 
 
这只是在分子意义上的比较,而作为分母的三家银行的规模天差地远。工行目前在国内拥有18000多个网点,超过36万员工,建设银行则设有14000多家分支机构,员工数量超过31万。相比之下,招商银行最多也只能称之为迷你级的选手,其境内网点总数仅400多家,员工数量刚刚超过两万。 
 
分子相等,谁的分母越小,总值就越大。 
 
这还只是静态观察的结果,如果加上一个速度的变量,国有银行的处境可能更加悲观。 
 
四大国有银行已经在信用卡业务上经营了十几年,而对于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中小银行来说,信用卡只是五年前才开始的新业务。单纯从信用卡业务的扩张速度上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早已不再领跑。在其他任何一项银行业务上,这几乎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原因可能在于信用卡业务的特性。 
 
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信用卡业务的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的特点非常明显。从申请、审核到发卡、账单邮寄等,每个环节紧紧相扣,有如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这就要求发卡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经营上也同工厂一般精准、高效。而在国有银行中,这恰恰成了最困难的问题。 
 
在消费经济尚未形成的年代,信用卡作为借贷文化的符号之一在国内并没有太多生存土壤,银行将其同个人储蓄一样,“顺手”分发到各个分行管理,十几年里运转得倒也四平八稳。可是,当个人消费信贷随着经济繁荣而成为脱缰野马的时候,授权式的管理突然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同一个产品甚至会因在不同地区而情况各异,服务体系则更加混乱。 
 
尽管早在3、4年前,四大国有银行都纷纷决定将信用卡业务单独剥离出来,统一管理,但如今看来,收效不大。虽然作为硬性考核指标的发卡量在不停增长,然而比起各个股份制商业银行严格以工业化生产标准新建起来的信用卡经营系统,国有银行已是步步落后。 
 
早在2003年,当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银行外币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后,各家商业银行都及时推出了“境外消费,人民币还款”。在几天之内,招商银行便以此为由发动了一轮促销运动,而相比之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促销则足足晚了十几天。 
 
迅速膨胀的市场却逼得它们不得不拖着脚快跑,后果便是国有银行不得不在理顺内部体制的同时,利用现有资源“土法炼钢”。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助理彭千指出,由于国有银行现有的网点数量惊人,有的银行以此为基础,同时配合外包公司等营销手段,居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这毕竟只是急就章,难以回避的是,从1956年原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卖出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起,支撑这张小卡片的是一架高速运转的现代金融机器。 
 
早在工行牡丹卡中心成立之初,便有内部人士表示如果国有银行不能迅速转变过去的经营思路,则很有可能被后来者超越。如今看来,似乎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