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蔚为壮观的行业迁徙,即使在5年前网络泡沫顶峰时期也难以见到。这是新的投资泡沫吗?

热钱来了!

来源:2005年9月 总第115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张亮  |  阅读:

如此蔚为壮观的行业迁徙,即使在5年前网络泡沫顶峰时期也难以见到。这是新的投资泡沫吗?

在今年4月的一次采访中,记者向凯雷集团董事总经理、亚洲创业投资基金负责人祖文萃提出了一个“愚蠢”的问题:“你们去年宣布将于未来几年内在中国投资10亿美元,对使用这笔钱有没有一个时间表?”
  
大概已被类似的问题搅扰不堪,祖无奈的表示:“花多少钱还是要根据项目决定,不是说我一定要在多长时间内把这10亿美元用光。”

仅一年以前,一家美国投资公司宣布把10亿美元投向中国,似乎还是一件不可能成真之事。新桥资本的一位人士在听到该数字后的第一反应是:“他们在炒做吧?”但现在,有更多的投资者需要给出那个愚蠢问题的聪明回答:

——前汇丰银行亚太区投资银行主管宦国仓于不久前辞职,牵头组建一个十亿美元的基金;凯雷前韩国投资主管Michael Kim、前亚信董事长丁健、前携程网CFO沈南鹏均在筹备各自的基金;

——在从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空降来一只投资团队后,淡马锡控股也获得了注视中国的窗口;汇丰、瑞银、摩根大通等此前并无投资中国计划的国际金融巨擘也陆续表示出投资中国的兴趣;

——曾投资Google和雅虎的Sequoia Capital意欲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而其他硅谷风险投资巨头,如KPCB、Accel、Matrix将可能在年底进驻中国;
  
如此蔚为壮观的行业迁徙,即使在5年前网络泡沫顶峰时期也难以见到。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近来中国企业在华尔街赢得的“高回报”的名声。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IDG曾被视为在华投资失败的典型,它所投资的数十家IT企业只有金蝶和搜狐成功退出。但现在,人们可以忘记失败故事了:仅2000年以120万美元获得的百度4.6%股份,几乎可以补足所有亏损。而4000万美元投资盛大的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此一单投资获得超过5.6亿美元回报。不难理解,IDG和软银亚洲为何分别设立了金额达5亿和6.43亿美元的新的基金。
  
新的投资泡沫到来了?尚难定论。据北京清科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统计,2005年上半年创投机构募资额接近16.4亿美元,远远高于去年同期7亿美元的募资额。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9月7日公布的一份报告给出了全然不同的数字,报告称,与2004年同期相比,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创业投资活动减少了8.1个百分点。
  
“是否有泡沫取决于项目本身”,在道琼斯通讯社工作了10年的饶猛志(Matt Roberts)说。他于今年年中离职,和另外四名合伙人创立了投资咨询公司BlackInc China。
  
似乎,凯雷距离花光10亿美元近了一步。8月底,在接受英国Financial Times的采访时,中国太平洋人寿母公司的董事长王国良说:我们与凯雷的谈判快要成交了。9月8日,太保进一步表示,已经同意与凯雷进行交易,后者以4亿美元受让太平洋保险公司24.9%的股份。
  
“交易还远远没有到close的时候”,知情人士表示,自2004年7月美国前总统、凯雷合伙人老布什来到中国,凯雷设立上海办公室,就与太平洋保险签订过一份谅解备忘录,之后谈判跌宕,双方又签订了谅解备忘录的修订版,这次不过是进一步修订。凯雷还有另一项收购正在等待有关部门的批准:它打算斥资近3亿美元,获得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权。
  
“这件事涉及国资委、保监会、上海市政府、宝钢,又没有政策先例,太过复杂。”评论人士认为,包括新桥收购深发展在内,至今国内还没有足以宣告成功的buyout交易。与其贪图交易规模,不如更多投资于深受政策支持的高科技产业。
  
这正是关于中国的基金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而非buyout的原因。而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风险投资的焦点仍会集中在网络业。这是一场寻找下一个百度的竞赛。搜索、远程教育、web 2.0等概念已经取代了以往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的地位。
  
去职时曾倍受瞩目的雅虎中国前总经理周鸿迅速转投IDG,开始了对网络业的投资。他对《环球企业家》表示:“所有国际级网络公司都在谋求国际收入比例增加,他们对中国的布局不会停止。而且,经验已经说明,国际网络公司直接进入中国很难成功,最保险的方式还是在中国进行收购。所以未来几年内,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都是看得到的。”
  
但这正是其前老板,雅虎酋长杨致远所担心的。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他干脆反问记者:“你觉得中国的网络有没有泡沫?”
最大的担心是,国内网络界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完全不借鉴国际是不可能的。但赢家一定会有自己的创新方式,比如在无线、游戏方面走出自己的路径。”周鸿认为。
  
“我在行业内听到的最多的声音是,现在投资太贵了,可是他们一直在投。”空中网CFO甘剑平说。他曾在凯雷工作5年,参与完成了对携程网和一家新能源公司的投资。“2000年我从投行业跳入风险投资业时还在想,以当时每个项目30%的回报,自己5年之后就可以退休了”,甘笑着回忆。
  
甘剑平记得,他投资携程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要向美国总部的合伙人说明,这家电话收入和网络收入为9:1的企业,并不因为它的网络收入太低而不是好企业,“最重要的是它抢占市场的能力”。他拒绝对凯雷近期的工作进行评价。
  
中国创业者和西方投资者的相互理解,或许需要比资金转移更长的时间。无论是曾经被深度套牢的IDG还是其他在中国取得成绩的风险投资公司,取得成就的条件之一是耐心。
  
1993年,兰馨亚洲投资集团(Orchid Asia)就已进入中国,其最初抓住的市场机会是和一些试图进入中国但担心风险的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它最早的合作伙伴包括联合利华,以及一家法国的建材公司,并迅速取得回报。
  
随后设立的第二期基金,定位于“消费者服务型企业”,但因缘际会,它投资的项目包括携程、易趣和智联招聘。“我们依然认为这几家公司属于消费者服务型企业,只不过他们同时也是网络公司”,亚洲兰馨副总裁温敏表示。
  
现在投资界需要的也许正是此种开放心态,不要强迫自己相信网络是当前唯一的机会。
  
已经有投资人开始将目光转向消费品行业。一位投资银行出身的个人投资者表示:“还富于民,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后,首先会增加对牛奶和啤酒的消费,那些有良好渠道的乳业、酒业公司将有机会成为投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