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维持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曾被削弱的地方保护主义在经济危机时刻悄然抬头

地方保护主义重现

来源:21世纪网  |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  阅读:

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曾被削弱的地方保护主义与省际贸易壁垒的幽灵重新显现。据报道,在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刺激经济方案当中,财政项目大都要求优先采购本地产品,支持本地企业。而在刺激民众消费方面,也多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鼓励公众购买当地产品,这可能令中国国内市场重新陷入割裂,并且阻碍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
 
中国正在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损害,美国、欧盟以及印度等均以反倾销或其他贸易壁垒阻止进口中国产品,以保护本国企业以及就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指用高关税阻止进口的政策,其背后是经济民族主义,并伴随罢工、反倾销以及抵制进口等活动。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为国际贸易保护提供了温床,一些国家试图以邻为壑,保护自我利益,反而会陷入相互报复的双输境地。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同,地方保护主义是一个经济体内部的人为割裂,为了地方利益而互设壁垒。应当说,中国经济虽然在国际层次上开放,在地方层次上却是支离破碎,这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积弊。
 
地方保护兴起深刻的反映出中国地方驱动的割裂的省际经济所造成的产业趋同,尤其是经济结构上大都以第二产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出现汽车、家电、纺织、造船等各个产业遍地开花,沿海港口互相排斥,使得各省(市)之间出现很强的竞争关系,而不是具有贸易上的互补关系。中国市场的地方保护由来已久,从烟酒消费的行政性排外,到出租车、公务车的强制性本地采购,而此次政府投资主导的经济刺激计划,更为政府优先采购本地产品提供了可能。此外,虽然服务业不能贸易输出,但是各地都出现了以保护本地人就业的措施,如要求求职者须有本地户籍等。尤其是需要警惕的是,就业困境正在催生更多微观的自利行为,如国有垄断性企事业单位优先招收内部职工子弟就业。
 
中国地方保护主义复苏遇上了一个坏的时机。因为中国经济目前不仅要抵御衰退,更要促进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这意味着要淘汰那些落后的产能,那些高耗能、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在地方主义的保护下,这些本应该淘汰的产能可能光明正大的得以维持生存,从而令那些有志于提高技术水平并依靠抢占全国市场壮大的企业遭受挫折。
 
中国尽管是一个13亿人口的全球最大市场,但并不统一。任何有志于创建全国品牌的企业面对的可能是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独立且排外的市场,从而增加了市场开拓的难度,这造成了全国性以及全球性品牌的稀缺,这从各地电视台播放的产品广告大都是区域性品牌可以看出。地方保护主义也无形中增加了权力寻租的可能,让那些外地企业和产品为了获得市场准入而不得不增加公关成本。“小农经济”状态的市场割裂既不利于产业升级,也不利于品牌的成长性,
 
事实上,中国经济如果要保持继续增长,必须彻底清算保护主义。这种保护主义无处不在,甚至首先体现在国家的行政垄断,比如政府限制民间资本进入某些领域,以保护低效的国有企业的垄断,从而歧视民营企业,造成市场的不公平。而地方间的保护主义,不仅仅是地方政府干预市场准入问题那么简单,甚至干涉司法体系,阻碍了投资与商品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