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糟糕职业导师的方法:做一个“坏学生”

师说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倪妮  |  阅读:

在中国这样讲究礼仪的国度里,尊师重教尤为重要。特别是经过唐代文学大师韩愈的妙笔阐释之后,所有人的成功似乎都可以归因于其导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导师并不仅仅出现在学校,任何领域内的新人都需要资深业内人士的指导,而“精神导师”一词更使这一角色带上几分玄妙的色彩。

然而,即使真的拥有“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为师胸怀,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胜任导师一职。实际上,糟糕的师生关系比无人指导更可怕。

对职业导师最常见的抱怨莫过于“他们其实一点帮助都没有提供”。比如,当市场营销部的新职员遇到困难向前辈求教时,却往往得到“这与关系有关”等毫无实质内容或模棱两可的答案。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初来乍到就被“师傅”指派任务,然后束手无策地看着对方拍拍自己肩膀,“信任”地说一声:“一切交给你了!”便扬长而去。

但是,遇上过分“好为人师”的人也同样令人烦恼。当工作总结的一个微小细节都会引发导师的长篇大论,或者要求学生汇报所有举动时,后者难免会产生逃离其“羽翼”的想法。因为成年人确实难以接受被动地按照他人想法来“重塑”自己。

很多情况下,导师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学生却终日无所事事,这种缺乏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当然不是良性健康的。与此相反的是,以未来的事业成就为诱饵,让学生整天做大量与专业无关的琐碎事情,显然也不是可取之道。甚至,将自己过去的成功作为唯一信条和建议来源的人也不是合格的导师。

如果说,坏导师的种类繁多难以总结,而把握好放任不管与无谓干涉、大包大揽与过分压榨间的适当尺度对一个仅因为多几年从业经验就成为“导师”的人来说,会是比较苛刻的要求,那么对“学生”给予起码的尊重、秉持基本的客观公正则是任何一个导师都应当做到的。当你的导师连这些必要条件都无法达到时,那么他无疑就是“坏导师”,而你也不应该再无所作为地听任情况发展。

与导师“分手”

结束一段关系永远都不是容易的事,但如果这段关系对双方都弊大于利,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当然,关系结束并不等于关系破裂,后者通常是任何人都不愿意见到的情景,而对关乎彼此前程的师徒关系来说,更是如此。

渐行渐远,让关系止于不知不觉中是一个让双方都不会受到伤害的好办法。比如,在每次求教都得不到满意答复后,就减少向其提问的次数。不过,如果觉得这份关系虽然无谓却还是值得保存的话,可能就需要处理得更技巧一点,也许可以在不降低“求教”频率的情况下,适当改变内容。

借助他人的力量也是好选择。比如通过暗中斡旋,让这段关系的结束看起来像是领导决定,而不是学生个人意志。当然,你也可以为导师介绍更适合共处的徒弟。无论如何,在与导师分手的过程中,应当多将问题指向自己而不是对方。这种分手如同与强大的权威决裂,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不必要却难以摆脱的麻烦。

最后,将自己工作能力的提升完全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是危险的。多给自己找几个导师是明智的,正如韩愈提醒的“圣人无常师”。你也许会觉得如此对待导师有点过分,毕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之根深蒂固超出人们想象。但如果你这样做并不会给对方造成影响,却可能成为你的莫大契机,那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