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史上最伟大的高尔夫球手给商界的教育:不断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追求最完美的一击

米嘉:哈根的小鸟球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8年4月5号刊 第7期 总第154期  |  作者:米嘉  |  阅读:

 

这期的专栏文章与往常不同,我想讲述一个关于追求完美的故事,但故事的主人公并非完美之人。事实上,我们的“英雄”性格内向,他不善言辞,拙于应酬,远不是社交名流。他就是被人们奉为史上最伟大高尔夫球手的本·哈根。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业世界中,他身上的特质正是赢家之所以区别于输家的关键。

本·哈根1912年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一个穷困潦倒的家庭。25岁时,哈根成为一名职业高尔夫选手,其职业生涯的开端可谓黯淡无光。但是,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终于成为一位与众不同的优秀球手。1940年至1959年间,哈根荣膺68个冠军头衔,在292项职业赛事中他有241项位列前十。

哈根还有一个特点广为人知:在每一场比赛第一杆开球时,他都要花上比其他对手长得多的时间。哈根说,他那时是在脑海中勾勒整场比赛:每一次挥杆都要完美而精准,每一次击球都是为进洞的小鸟球而设计。

哈根不是泰戈·伍兹。在职业生涯初期,因为巡回赛的收入不足以支付旅行开支,哈根退出过好几次比赛。当拿到平生第一个冠军头衔时,他已年届三十。二战后的1950年他重返赛场时,其球技已达个人巅峰,但一次交通事故却险些要了他的命。他的复出之路困难而充满艰辛,当所有人都认定他会因事故而卧床不起无法参赛时,哈根却赢得了名人赛、美国公开赛,甚至还有英国公开赛的冠军。

哈根的训练习惯非常特别。《与哈根先生在一起的下午》一书的作者乔迪·瓦斯茨在十几岁时做过哈根的球童,他回忆说,哈根可以将球从275码开外直接击入他的球袋之中。对哈根而言,训练就是艺术。他的每一次击球都几近完美,带着哈根式的果断和流畅。用瓦斯茨的话来说,哈根“追求卓越,渴望胜利,训练刻苦,精益求精,球技高超,有王者风范,分析力强,注重细节,已达到了力量与技巧的完美平衡”。

每当高尔夫球手向哈根求教进步秘诀时,他的回答总是一成不变:“击球一万次。”他认为,只要能打出四轮完美击球,他就能赢得任何比赛的冠军。事实上,对于比赛中的每种击球情况,他都进行过上千次的练习。即便在今天的高尔夫职业球手看来,哈根当年的击球仍然是“机械式的完美”。

身高五英尺八英寸、体重仅135磅的哈根的身体条件并不占优。但即便在1950年代的高尔夫器械条件限制下,他也能将球击出320码远。这一成绩就算和今天的顶尖球手相比也相差甚微。

如果哈根今日仍然健在的话,他对我们的建议将会是:

1 如果你的所学没有超过其他对手,就不要满足。

2 对过去的经验教训要了如指掌,但记住成功在于创新。

3 提高成功的可能性:控制每一步行动,不断向目标靠近。

4 不断练习,以求进步。

5 具备创新的要素:全面准备、坚定自信、充分了解。

6 将整个过程分解为不同的环节,用批判的眼光加以分析,追求具体的、确实的结果。

7 不要指望靠模仿别人获得成功,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竞争。

马丁·戴维斯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小集子:《哈根的秘密》。在书中,哈根的秘密——那种不可思议的创造力、表现力、持续力和集中力——被概括成为他在击球时的非凡专注力,这种专注力可以令他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准确无误地击出冠军之球。同样,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秘密”。抛开那些陈旧的条条框框,锐意创新,鼓励他人提出不同见解并从中学习。同时,还要不停问自己:行动的动机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地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

(作者为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米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