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个人爱好还是从商业前景角度,中国商界人士对帆船赛的热情都在愈发高涨

水手长的故事

来源:  |  作者:周烨彬  |  阅读:

中国之队输了比赛。

8月14日,在美丽的海湾小镇葡萄牙卡斯卡伊斯,第34届美洲杯帆船系列赛首站比赛落下了帷幕。在参赛的九支船队中,新西兰的酋长国船队、瑞典的阿尔特米队和美国的甲骨文队名列三甲。在前几天的积分赛中,中国之队曾排到了第五名;但因为后两轮比赛中赛船故障等原因,最后积分排名第九—最后一名。

除了帆船发烧友,大多中国体育迷对美洲杯帆船赛并不熟悉,也不会留意到此次赛果。但就全球体育市场来说,美洲杯是帆船赛中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赛事,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以及一级方程式赛车并称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四项传统体育赛事”。

相比其他几项运动,帆船赛的独特之处在于,某一支船队的老板可以亲自参赛。由此也吸引了诸多巨富及跨国公司高管投资及亲身参与这项运动。

在卡斯卡伊斯,中国之队董事长、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深刻地体会到拉里·埃里森的名言:“作为美洲杯船队的拥有者,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亲身地参与比赛。如果你拥有个车队,你不能去赛车;你拥有个球队,你不能下场打球。拥有个美洲杯船队,你可以去参加比赛。”作为第一个出现在美洲杯上的中国船主,汪潮涌很享受自己的船长身份,尽管只是在船尾靠着一个硬邦邦的碳素柱子发号施令。

在第34届美洲杯帆船系列赛首站比赛结束后,中国之队的船长汪潮涌跟美国甲骨文队的船长拉里·埃里森聊了聊,并开玩笑打趣说:“在中国,你作为帆船爱好者的知名度要比你作为甲骨文董事长的知名度高。”埃里森曾排在全球富豪榜的第二位,在第33届美洲杯帆船赛中,他率领船队获得了冠军。

尽管汪潮涌率领的中国之队输掉了首站比赛,但国内的帆船爱好者还是给予了中国之队很高的评价。毕竟这只是中国之队第二次参加美洲杯帆船比赛。“帆船比赛是一个国家科技等综合实力和软实力竞争的体现。”深圳雅图董事长谢敬告诉《环球企业家》,作为帆船的热爱者,他也希望通过训练提升自己船队的专业能力,然后某一天能够参与到美洲杯这类世界级的帆船赛中。谢敬在深圳也拥有一支船队。

无论是从个人爱好还是从商业前景角度,中国商人对帆船赛的热情都在愈发高涨。首站失利之后,汪潮涌和他的团队正在期待美洲杯第二站—圣地亚哥站的比赛;华帝燃具的总裁黄启均则正打算用大运中国自中扬帆环中国海的帆船活动、赞助中国队世界帆船赛以及在沿海城市用帆船等方式让自己的名牌更加深入人心。

入海

    在航海过程中,汪潮涌的革命浪漫主义蔓延着“真正的水手,是要祈求风暴,只有在真正的风暴中,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安宁”。作为一个推动着中国帆船文化的人以及160年来美洲杯帆船赛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船长,汪潮涌的名字已经被列入了美洲杯名人堂,跟同样作为帆船爱好者的摩根、史蒂文森兄弟等人一起。

汪潮涌跟帆船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87年进入摩根大通工作。作为华尔街的巨头,摩根大通吸引了一大批来自顶尖商学院毕业的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但刚毕业的年轻人都有着心高气傲的个人英雄主义。为了建立更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摩根大通对这些年轻人进行了帆船培训。同时,华尔街浓郁的帆船文化也加深了他的帆船情节。

2004年,在美洲杯组委会的邀请下,汪潮涌去马赛看了一场帆船比赛。在马赛,他的帆船知识得到进一步地扩展,知道这是有着跟F1赛车、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同样高收视率的运动。他也遗憾地没有看到中国队和中国参赞商的身影。

回国后,他去国家体委和帆船协会咨询,但答案却是“我们也很想参加,但是现在的确各方面都有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汪潮涌决定自己私人出资筹备帆船的中国之队。2005年5月,中国之队成立。当年6月份,中国之队在西班牙参加了第一次比赛。此后,帆船赛的中国杯成立。再加上2008年的奥运会和2009年的海峡杯,以及三亚、青岛等地的环岛赛,汪潮涌和自己的中国之队见证着中国的航海文化的兴起。

作为拥有最古老航海文明的国家,中国也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海洋文明,各地的码头设施和政策措施都在变化。中国帆船运动的基础已经较汪潮涌回国之初好了很多。

汪潮涌喜欢帆船所代表的自由精神,喜欢160年历史的美洲杯帆船赛所提倡的“引领风尚,问鼎科技”。帆船比赛允许各个参赛队的帆船在一定规格下一定程度的创新。各个队伍都会进行各种科研:力学实验、最好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纤维、碳素钢、碳合金。在一些体育界及科技界人士看来,船的竞技本身就是国家科技水平的象征。

高科技的帆船也造价不菲。一只72尺的赛船的研发和设计成本是7000万至8000万人民币,再加上参赛和员工的费用,总共要花费3亿至4亿人民币,其中又涉及到一些颇难解决的技术难题。尽管这一赛事及船队都有诸多国际品牌赞助,但就中国之队来说,只靠赞助依然难以维持。汪潮涌一直在将个人的资金持续投入中国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