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形成的背后其实是全球化的硬伤 --地区保护主义

无声的海啸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8年5月20号刊 第10期 总第157期  |  作者:杨福  |  阅读:

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曾有一个著名论断:饥馑从未发生在具有民主制度和自由舆论的独立国家。即使是在那些最穷的民主国家里,政府也能让人民得到食物而从未出现过饥馑。

眼下,随着一场近30年来最糟糕的粮食危机开始在全球蔓延,这个论断正遭受挑战:30年来头一次,有30多个国家因为食品价格大幅上涨而同时陷入社会动荡。尽管全球粮价最近出现回落迹象,自今年初以来,米价还是上涨了逾一倍。

这是一场比信贷危机还要严重的危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将其描述为一场“无声的海啸”,影响将不分国界——过去的粮食危机大多是由天灾或战争引起,突然爆发且局限于某一区域;现在的危机则是在经历了过去三年的相对缓慢累积之后,在今年突然加速并波及全球,受冲击的除了通常的底下层,还包括中坚的中产阶级。

危机主要反应的是需求而非供给方面的变化:欧美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以弥补能源缺口,导致粮食储备降低;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影响农业产量;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对食品需求的大幅增加;产粮国对食品出口的配额限制;对冲基金经理需要找到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