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 资金是中国青年代表团此行最大的问题,而为他们提供资金的全部是外资机构

[GE记者手记] 气候峰会上的中国青年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本刊特派记者 刘建辉 发自哥本哈根  |  阅读:

129下午两点,在进出贝拉中心的一条必经通道上围了很多人,人群中央是一些来自中国的青年学生,一位戴眼镜的男孩子身着中国古代服饰在为一位“病人”号脉,而开出的药方则是事先准备好,上面写的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

除了这个名为“中医诊断”的活动,他们还在贝拉中心组织了一些其他的展示活动,如“Green China”。我在整个贝拉中心乃至整个哥本哈根看到了与此次气候大会相关的中国元素(新闻发布会除外)全部出自这些年轻人之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自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代表团”,每个人都能用流利的英语向别人介绍他们的活动。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青年人关注气候变化,并且要表达自己的声音。

一位在美国公司工作的美籍华人看到此景对我说,他参加过无数的国际会议,从未在任何一个场合看到过中国人通过这种张扬的方式表达自己。他对这些年轻人赞不绝口。

在这次气候峰会上,你几乎可以看到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可以与任何一个国际组织的人交谈。能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对于中国青年来说,其意义无疑远远超过了仅是表达自己的声音,他们必将从中受益良多。

“中国青年代表团”,一个听起来很官方的名号,实际上是一个纯粹的青年学生自发的组织,只是用了这么一个国字号的名称。“我们只是觉得这样一个国际大会上,应该有中国的青年人发出自己的声音。”在问到为什么要参加这次会议时,几位学生同时回答。

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国际会议并不容易,资金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障碍。这些学生中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为了筹集此行的资金,向很多国内和国际的企业和组织救助,最后提供资金的全部是外资机构:跨国公司和基金会,如耐克、福特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他们没有从中国政府、企业甚至本土NGO拿到一分钱。

这是一个讽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成员近50名,是几个同样身为学生的组织者联合赞助方从全国以及在海外读书的中国学生中选拔出来的,按照每人2万元的预算,他们此行实际上只需要100万。这点钱放在中国任何一个大公司身上都不算什么,有些能源类公司装一个吊灯或者在门前放一块石头的花费都要超过这个数字。

除了这个中国青年代表团外,还有学生是自行前来的,而他们获得的资助同样来自国际NGO甚至外国的政府。比他们稍微年长的中国记者不少也是获得国际NGO——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外对话、德国博尔基金会——的资助来参会的。而赞助记者人数最多的是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

 “这让我感到很不理解。”WWF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说。他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前夕,在搜狐绿色频道组织的一个中国赴哥本哈根记者报道团的发布会上说这句话时,旁边坐着的发改委的一位官员没有任何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