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眼中的“弃子”为何成为互联网巨头竞相争抢的目标

鸡肋争夺战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米娜  |  阅读:

长期以来,针对个人的无担保无抵押消费贷款业务对银行而言如同鸡肋,但现在,在互联网巨头眼里却成了价值洼地。

如今走进民生银行的营业厅,已难觅信用卡专员。自今年9月民生银行撤销了该项专员,这种做法在很多银行普遍推行。中国银行业的信用卡业务常年亏损,导致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努力多年的银行感到索然无味。然而,京东金融却在近期推出了针对个人消费者的“京东白条”;淘宝的天猫也推出类似的产品——“分期购”。

事实上,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曾在多年前预测,2015年中国的个人消费金融市场将达到21万亿元。这一论断的依据是从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目前,这一规模在7万亿元的市场预计在未来五年以年均24%的速度增长。

不过,令人沮丧的是房贷和车贷仍然占据这其中大部分比重。2013年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银行业的信贷资产里,消费信贷只占15%,这其中除去房贷和车贷外的其它消费金融仅占3%。毫无疑问,个人消费贷款是待开发的蓝海。在互联网巨头参与竞争下,艾瑞咨询预计,2014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将突破160亿元,增速超过170%。2017年,整体市场将突破千亿,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4%。

160亿元相对国内数万亿的整体消费金融市场而言,显得微不足道。“未来几年内,消费信贷将成为竞争激烈的重点创新领域,互联网的消费信贷市场将迅速扩大。”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魏杰鸿对《环球企业家》说:“中国市场非常大,互联网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京东白条”和阿里“分期购”最后能做多大,与它的电商生态系统规模密切相 关。”

布局

依托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京东、阿里、百度已向互联网金融领域进攻,从理财产品、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众筹等方面延伸到了消费金融领域。传统消费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向各个阶层的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一种现代金融服务方式。如今的消费金融则被互联网企业重新“定义”。

互联网公司亦是不得已而为之。今年3月11日,腾讯和支付宝相继宣布将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虚拟信用卡,最低授信额度为50元。不料,三天后,中国人民银行下文暂停了虚拟信用卡业务。在此之前,2014年2月推出的“京东白条”有效避免了政策的雷区。“京东白条”的做法是消费者完成交易后,京东并不垫资,而是计入应收账款,通过调整供应商的账期实现资金流动。视消费者资质的不同,京东将给出不同额度,限定在京东平台消费才能使用。

此后,在今年9月,京东针对大学生群体又推出“校园白条”产品,提出未来三年白条用户数将与京东用户体量匹配的战略目标。京东给予白条用户的最高授信额度是1.5万元,产品服务费低于同等的银行产 品。

“京东白条”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第一款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信用支付产品。京东消费金融业务高级总监许凌向《环球企业家》表示,“白条主要做金融快消品,也就是日常生活的常规用品,与之相对应的是手机、电视、汽车等耐用品。”他认为,传统金融模式注重工资、资产的抵押贷款,但从国外经验看,好的风控和信用评估会看动态数据,通过个人的消费、物流等轨迹,对这位消费者做出判断。“京东已积累了亿级用户数量,消费金融是贴近日常生活的金融服务,应该更关注一些普通的消费者,从中找到风控和信用之间的平衡点。”

在“京东白条”如火如荼之时,阿里的天猫于今年7月联合商户推出了“分期付款”。消费者在天猫部分店铺下单时,可选择“天猫分期”付款方式。由于分期付款的需求一般针对高客单价的商品,目前分期购在天猫电器城的大家电、手机、单反相机、笔记本电脑等3C品类试水。

尽管“京东白条”与天猫分期存在诸多差异,但相同的是都规避了政策的雷区。阿里“分期购”业务是通过商家开展的赊购服务,而且分期购用户需开通余额宝并转入相应金额才能获取分期服务。已有余额宝的消费者若金额不足,仍需转入相应金额才能办理分期。

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产品,“京东白条”和天猫“分期购”类似“虚拟信用卡”。而百度“有戏”却不是一款真正意义的消费金融产品,只是一款“电影众筹”产品。今年9月,百度高调发行了定位为消费金融的“百发有戏”,百度与中影股份、中信信托和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作,将“百发有戏”与电影《黄金时代》合作。用户购买该款产品6个月之后,根据《黄金时代》电影票房情况,低于2亿元、3亿元、4亿元、5亿元、6亿元及高于6亿元,分别对应8%、9%、10%、11%、12%、16%的年化预期权益回报。但由于《黄金时代》国庆黄金档票房收入惨淡,意味着“百发有戏”宣传的权益回报将以最低标准执行,也导致这款打着“边消费边赚钱”旗号的产品出师不利。

未来 

2013年11月14日,银监会公布修订版《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准予非金融企业作为主要出资人参与这个领域。然而,“京东白条”、“天猫分期”、“百发有戏”背后公司均为互联网企业,而目前互联网金融相关监管迟迟未落地。

互联网公司开展消费金融还面临诸多难题。譬如,个人授信无法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监管政策尚未明晰,风险控制能力仍需加强。魏杰鸿认为,互联网巨头进入金融领域使得中国消费者的期望提高,“消费者从互联网公司身上感受到便捷的客户体验和以客户为中心。”

对于消费金融的未来,魏杰鸿认为,传统的金融机构仍是主渠道。“目前消费金融直接向银行申请的占90%,网上渠道为10%。在快速增长过后,通过网购平台,五年能达到20%左右的份额。”

传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小贷公司的消费金融平均每单金额为五千元左右,而互联网上的消费金融每单量较小。魏杰鸿认为,未来消费金融最看好的依然是线上线下的渠道整合。“这将是未来的大趋势。互联网跟传统消费金融最佳的结合点在于,由互联网提供线上客户资源,成交由线下完成,这个方式符合最近五年的消费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