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银行业引以为傲的保密传统被迫走向终结,还有哪些海外隐匿资产的通道?

天堂末日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陈虹霖  |  阅读:

1999年上映的007电影《黑日危机》里,詹姆斯·邦德有句经典台词:“如果你不相信瑞士银行家,那么世界将会怎样?”那时的邦德绝对想不到,80年来始终坚持对客户信息“守口如瓶”的瑞士银行业,也有土崩瓦解的一天。

10月15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宣布,瑞士政府已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规定各国税务主管当局之间,将以批量形式自动提供有关纳税人取得专项收入的税收情报。经合组织税务政策中心主任帕斯卡尔·圣阿芒称,加入《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意味着“瑞士银行保密传统的终 结”。

瑞士作为世界最大离岸财富中心,管理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私人财富,而其所依赖的正是严格保护客户隐私的制度。这种保密制度招来众多反对,在之前的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同意对拒不合作的“避税天堂”采取行动,并实施制裁。如今,瑞士成为第一大目标被“击垮”之后,未来其他著名避税中心新加坡、迪拜、卢森堡、开曼群岛等或许也将逐步妥协。

中国到底有多少资产藏在瑞士的银行里?无人知晓。但对中国富人们来说,避税的方式有很多种,选择去“避税天堂”只是其中之一,不管发生什么,“避税”之路仍将继续。

中国富人

由麦肯锡前首席经济学家詹姆斯亨利发表的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全球超级富豪在海外避税天堂藏匿的资金总额已经达到21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到2010年为止转移到外国避税的资产高达1.189万亿美元,在139个发展中国家以及非西方富国中居首位。   

近年,中国的富裕阶层向海外转移资产已成趋势,有资深财务人士告诉《环球企业家》,通过“避税港”新加坡、开曼群岛等避税和转移资产,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的普遍做法。

位于上海的一家大型外资服装贸易公司,主要做出口服装贸易。但由于上海公司是集团的主要利润中心,并控制了印度、老挝等办事处,在中国作为一家跨国企业,被认定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所纳税的区别很大。如被认定为居民纳税人,则需要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同时该上海公司所控制的印度等办事处的收入还需要在中国再次纳税,尽管印度办事处在当地已经上缴了税收。

为了避税,该公司便看中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遗产税、不动产税等的开曼群岛。2012年,该上海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一家隶属于集团总部的子公司,并由其控制上海公司。上海公司作为开曼公司的利润中心,所有利润收入都上交至开曼公司,这样中国税收部门认定此上海公司为非居民纳税企业,针对其收取的企业所得税等大幅下减。

 上述资深财务人士表示,除通过这种离岸公司来回倒账避税以外,如果企业被认定为居民纳税人,也可以通过跟海外公司进行转移定价的方式来避税。具体做法就是利用跨国买卖合同,让国内企业通过降低国内产品报价,提高产品成本,减少账面利润的方式,将产品出口到国外关联公司,这样可大幅降低国内企业的所得税税收。

上述避税方法在外贸企业看来早已屡见不鲜。由于中国政府规定中国公民个人每年转移出境的资金不得超过5万美元,所以中国富人在试图避税、逃避监管和转移非法收入时,往往会通过地下钱庄、金融机构或企业间进行的银行转账来掩盖向海外转移的个人资金。

在中国富人避税和转移财富的大潮中,有关外资行在其中充当“帮凶”的质疑声不断。以离岸业务见长的外资行特有的海外平台很容易成为进行中国富人转移资产的“温床”。

2012年,上海发生了一起涉嫌多家外资行高管的地下钱庄案件,3家外资银行高管通过地下钱庄帮助高端客户转移资产。虽然早在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就专门出台规定,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应当向其所在地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跨境大额资金流动和资产转移情况,但中国富人的资产转移大潮仍在继续。

新兴避税港

中国富人手中的巨额财富,吸引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前来争夺高端客户资源,而各大“避税港”为增强竞争力,也纷纷效仿瑞士银行业,加入银行保密行列。

事实上,除瑞士外,新加坡、卢森堡、黎巴嫩等离岸金融中心,都将银行保密制度写入法律,并执行严格的银行保密和泄密处罚规定。瑞士著名的非实名“数字账户”制度,也被许多国家仿效。近年来瑞士银行的客户已开始将资产转移至新加坡等地,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美国对瑞士银行的不断“骚扰”,仅从2008年1月到2009年11月间,在瑞士拥有银行账户的外国人就减少了28.1%。

新加坡、阿联酋的迪拜、卢森堡等新兴离岸金融中心,正不断崛起。而开曼群岛、百慕大、巴哈马等地,由于金融信息及税收体制不透明,税率极低甚至不征税的避税港也迎来越来越多的富人资产。比如美国谷歌公司横跨英美、爱尔兰、荷兰、百慕大5个管辖范围,将旗下子公司的海外盈利合法转移,最终到达避税天堂百慕大,过去5年避税至少32亿英镑。位于开曼群岛南教堂街上的一幢5层办公大楼,为约1.9万家海外公司提供办公地址,包括百度、希捷、汇源果汁、可口可乐、甲骨文、新浪、联通、联想等。

但瑞士也不甘心就此失去“阵地”,业内人士认为瑞士政府签署的《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还仅仅是一个开始,瑞士真正告别“银行保密制度”还需较长的时间。

瑞士UBS银行华裔高级分析师杨旭敏告诉《环球企业家》,“瑞士银行保密法在一段时期内还将存在。”他认为,瑞士沿用了一百多年的银行保密法不会因为签署这一公约而在短时期内失效。瑞士政府的这一举措在正式实施前,还必须经过瑞士议会的投票表决并批准,而这一过程则长达一年甚至数年。而且在立法过程中将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方面反对,因为过去一百多年正是有了银行保密法,瑞士银行业乃至整个国家才会有丰厚的利润来源。

尽管著名避税中心卢森堡的经济发展局前局长埃基德·泰恩则预测道,“五年后,世界上不会再有避税天堂。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不可能通过窃取他人税收来实现繁荣。”但对富人们来说,即使没了“避税天堂”,在海外隐藏资产的方式还有很多,富人的避税行为也不会因此而终止。

Tags:  天堂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