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51亿美元、233亿美元、10.2%——这些数字比8.0116更准确地按响了中国经济的警报

升值无惧 失衡堪忧

来源:2006年5月号 总第122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冯桔  |  阅读:

8751亿美元、233亿美元、10.2%——这些数字比8.0116更准确地按响了中国经济的警报

自从去年7月一揽子协议实施以来,人民币汇率成了舆论衡量中美关系最灵敏的测量剂。

4月伊始,人民币汇率驶向了破8之旅。46,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在8.0116元,盘中最低成交价为8.0070元。这两个价格均刷新了人民币汇改以来的历史纪录。从721汇改至4月中旬,人民币汇率升幅已突破3%

不可否认,此次调整和美国方面施加的压力不无关系,2005年高达2020亿美元的对华贸易逆差令后者耿耿于怀,布什智囊团将人民币汇率列在了胡布会谈判头条位置。但事实上,中国政府不会屈服于任何一国的压力来重估人民币汇率。央行在4月中旬宣布放宽境内机构与居民购汇的六项措施,这个行为不意味着人民币汇率会朝美国国会希望的方向行走,其真正的作用在于减轻政府从高额外汇储备方面感受到的压力。

与其说中国汇改的动力来自美国政府的频频施压,不如说来自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内在威胁——截至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8751亿美元;首季度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5.8%;进出口顺差为23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166亿美元;同样,首季度的GDP又以10.2%的增幅刷新了去年记录。

实际上,单纯的人民币升值只会刺激出口。以最容易受到升值冲击的纺织业为例,由于不少纺织品制造商以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出口的方式来弥补损失,出口量一直居高不下。另外,经常涉足进出口贸易的中国实木地板最大加工商安信地板总裁卢伟光告诉《环球企业家》,人民币升值后,采购能力有所增强,进口成本的降低足以抵消升值对出口利润造成的影响。

与上述案例相呼应的是:对外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均比去年同期更显亮色,但消费方面却显示出负面消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延续2005年的下滑趋势,甚至加剧。事实证明:中国经济总量良好,但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在恶化。

事实上,汇率方面的压力只是中国经济失衡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后者在高速发展中渐渐伴生出了内外双重失衡的“怪现象”。

内部失衡是指中国经济面临着储蓄过度、消费不足和投资低效的问题,就外部失衡而言,中国的国际收支特有的“双顺差”——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同时出现了居高不下的顺差——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被动增长和挥之不去的升值压力。

枯燥的数字和分析直接指向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连带的社会性问题。城市国企改革甩出了大量的失业工人,农村的年轻人到了城市之后得不到失业和健康保险,不断提高的健康、房产和教育支出增加了家庭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急待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直接导致中国居民加大预防性储蓄。

另一方面,企业的储蓄也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将其利润的绝大部分用于再投资,而那些无法从国有银行体系顺利借钱,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募集资金的中小企业,往往会为了投资而被动储蓄。

从投资低效的方面来看,成因一方面由于要素价格扭曲导致了投资决策的扭曲。中国的低利率,低价劳动力,人为压低的能源和资源价格,足以刺激企业进行盲目投资。其二,因为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投资的主体。

从身份上来说,任期短的地方政府官员不会像企业家那样看重投资收益,前者往往出于政绩需求而盲目扩大投资,这造成了普遍的浪费和腐败。

如果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根源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那么资本账户顺差可以说就是由于过分重视引进外资的政策导致的。显然,引进外国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一些关于引进外资的案例研究发现,外国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并不显著,这在实际上降低了外资的利用率。

由此看来,随双重失衡而逐渐浮出水面的,是中国经济和社会中的深层次问题。对健康和教育的投资不足将影响到未来的产业结构升级;盲目强调增长而忽视环保,意味着累加的潜在代价;城乡和区域见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诸如此类,才是中国经济最令人担忧的部分。

数字 number——GDP步步高?

台阶上的数字是每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长的百分比。今年的数据违背了此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关于今年经济增速会向下调整的说法。现在,宏观调控趋紧的调子又高起来,但事实上,如果不改变政府投资-刺激出口的循环模式,宏观紧缩的作用很难通达到社会经济的基本层面。

注:本文发表于《环球企业家》2006年5月号,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