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各国现在的措施,我们很可能又会犯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各国已经犯过的错误。

小心,贸易保护主义者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  |  阅读:

美国有两位经济学家,巴里·艾辛格林和道格拉斯·伊尔文,今年夏天早些时候他们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讨论了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根源。这两位作者指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贸易保护政策的主要形式,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关税水平,以及采取进口配额制度;而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可能性大小,与这些国家是否有能力运用汇率调整机制有很大关系。

1920年以后的十年间,包括1929年金融危机开始的一小段时期内,一些国家相继抛弃了金本位制,或者尽管币值依然盯住黄金,但是政策比一战前灵活得多,以往那种认为货币价值天然地要以黄金来衡量的标准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些国家,不管是危机一开始汇率就已经偏低,还是在危机开始后主动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它们的贸易收支平衡状况都迅速改善,从而在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衰退中经受的损失较小。

但是另外一些国家,最突出的是美国、德国,以及欧洲“黄金俱乐部”各国,在调整汇率方面却是很受束缚。结果是,美国和其它那些不愿或者不能加入货币贬值潮流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承受了那些积极调整汇率的国家本该经受的损失。在论文作者看来,这些国家最有可能的选择就是“退而求其次”,采取树立贸易壁垒的办法来调整贸易平衡。

“由于不能灵活地掌控汇率促使本国货币贬值,很多金本位制的国家都采用了限制国际贸易的政策,希望籍此达到促进国内工业生产、控制失业规模的目的。这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保护主义盛行既是特殊利益群体在政治上的胜利,也是“退而求其次”的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自然结果”,作者是这样表述的。

这应该不会让我们觉得奇怪。在全球市场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政策制定者们不止想要采取措施促进国内消费,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国际需求净值中的较大份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半段,在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需求中争取到较大份额的最佳方法,就是货币贬值,但是那些不能主动调整汇率的国家,也同样面临压力,要找到其它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看到那些更为“胆大妄为”的国家处境更为有利的时候,那些不能灵活调整汇率的国家就开始引入高关税和进口配额制度。当然最终的结果是损害了那些出口盈余的国家,那些贸易赤字的国家反而得到了一些益处。

讲了这么多,跟当前的全球需求下降危机有关系吗?毕竟现在已经没有金本位制的国家了。也许关系很大。比如美元,很多人都认为它的价值被高估了,尤其是跟亚洲各国货币的价值相比更是如此。但是由于亚洲各国中央银行大肆干预,事实证明美元汇率根本就不可能充分调整,除非是相对于欧元这种浮动汇率的货币。

这又给欧洲带来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尽管没有多少人认为欧元对美元的价值被低估—事实上,大多数人都认为被高估了—但是它还是被迫升值,承受美元升值带来的损失。也就是说,实际上两种货币都要承受其它国家人为干预汇率,竞相促使本国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自己没有多少调整的空间。

那么美国和欧洲能做些什么呢?如果艾辛格林和伊尔文是对的,他们很可能会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那些被市值过高的黄金捆住手脚的国家一样,做一些“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提高关税,甚至直接干预贸易。很明显,对于不合理的汇率,目前两方对彼此的不满情绪都在高涨之中,贸易保护的手段也是越来越多。

几乎所有人都同意,如果全世界都采取直接或者间接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世界各国都没有好处,很可能会使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过程更加漫长。但是这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并不能打消我们的疑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们也都普遍认识到,国际贸易体系的崩溃会使危机雪上加霜。但是各国为了确保自己的贸易状况,还是集体加入了损人不利己的行动当中。

那些试图通过保持过低的汇率,或者竞相贬值货币、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家在重蹈覆辙;而那些不能有效贬值货币的国家,肯定要考虑更加直接的干预方式。这是很令人担心的事情。如果不认真考虑开展全球合作的可能,如果美国和欧洲不能放弃市场保护政策,换取亚洲汇率过低的国家让自己的货币升值,那么关税壁垒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