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努力厘清与央行权力划分的同时,银监会已经开始发出越来越强的声音

银监会的权力有多大?

来源:2004年8月 总第101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吕岩  |  阅读:

在努力厘清与央行权力划分的同时,银监会已经开始发出越来越强的声音

当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以下简称为“银监会”)正式成立,它已经历了长达三年的酝酿,并被视为补足中国金融业监管的最后一块拼图。但在当时,人们对它的预期并非很高,不乏声音认为,在厘清它与央行的权力划分之前,银监会的作用将微乎其微。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央行行长周小川亦曾表示:“银监会成立后与央行的分工问题,是一个新的课题”。
  
虽在今年与周小川共同举办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刘明康称自己“很高兴地告诉大家”:“在大的问题上,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高度一致,理念一致、方法一致、文化一致”。但银行家出身的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显然并不甘心无所事事,自去年下半年起,银监会动作频仍。
  
先是针对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引入股东之事发布明确要求,一定程度上堵住了民营企业肆意进入银行。而今年3月初,银监会向各地银监局传达风险提示,称有德隆等十家企业等运用金融手段过度膨胀,可能会给银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并责令各银行做出响应,进行贷款政策调整——此举直接导致了今年4月起德隆系的崩溃。
  
其影响尚不止如此。今年中国的银行信贷整体大幅下滑,让一向热衷于向高层谏言的地方政府和北京的智囊机构顿生“中国经济将硬着陆”之声。但他们也不无尴尬地发现,与以往国务院对银行下达的抑制向钢铁和房地产等过热行业放贷的指令不同,此次贷款难的原因正是银监会推行的严格监管制度,而这似乎不容质疑。
  
在此之前,中国的银行进行放贷时,所顾忌者只是存贷比率须保持在一定限度,但银监会规定,各家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必须考虑潜在贷款损失的全部准备金、各类资产更加保守的风险权重,以及承担市场风险、信贷风险和表内表外交易所需的资本。
  
《财务公司:企业金融功能与内部金融服务体系之构建》一书的作者王宏淼认为,另一个很少为外界注意到的银监会所带来的变革,是它的官方网站设置了“公众信息服务”栏目,这一教育、法律普及和帮助公众解决金融问题的功能,正是它试图与国际规范接轨的一个重要表现。
  
而最富攻击性的作法,莫过于不停更新的“黑名单”:据悉,去年年底时,此一昭告各银行须谨慎放贷的行业和企业名单,从去年年底时的十家,变为不久前发布的15家。德隆的前车之鉴已足以让每一个习惯了关联交易的企业神经紧张。
  
当然,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仍是,银监会和央行如何分工——理论上,央行负责宏观,银监会从微观管理银行——但让一向集货币政策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于一身的央行骤然转换角色,并不实际。王宏淼对《环球企业家》表示,美国也是经历了几十年才将美联储和财政部下设的货币监管总署分工划清,此事并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