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车上的两条轮胎,于航和叶菲共同分担重量,滚滚向前

【40岁以下商业精英】米其林的双子星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高扬  |  阅读:

于航 39岁

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原配轮胎业务副总裁

叶菲 39岁

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轿车及轻卡轮胎替换业务副总裁

于航和叶菲于2000年加入米其林公司。于航历任米其林法国市场及区域销售经理、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技术总监、米其林中国政府法规和工业标准总监、米其林法国全球大客户执行总监、2011年至今任米其林中国原配轮胎业务副总裁。叶菲从米其林中国上海办事处的一个销售员做起,历任米其林中国北京培训中心培训导师、米其林中国轿车及轻卡轮胎替换市场部品牌经、米其林中国销售部华东区大区经理,后进入米其林欧洲轿车产品线替换市场部,2014年至今任米其林中国轿车及轻卡轮胎替换市场部副总裁。

在一家公司里找到这样两个人并不容易。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原配轮胎业务副总裁于航和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轿车及轻卡轮胎替换业务副总裁叶菲都出生于1976年,两人在2000年同年加入米其林公司(Michelin),随后虽有不尽相同的升迁路径,但如今他们在同样的职务等级上分别负责两个互补的业务,甚至他们位于上海的办公室也仅有一墙之隔。

自从2004年在米其林上海必比登挑战赛(Challenge Bibendum)上第一次见面后,这两人一直能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谈及相互之间的最初印象时,两人都表达了对另一方的欣赏。“他英语非常棒!”于航告诉《环球企业家》,虽然当时自己的英语尚能应付,但叶菲可以跟外国客户侃侃而谈令他印象深刻。而叶菲却对少年老成的于航深谙人情世故钦佩有嘉,他说,“那时的我跟他比起来简直就是个毛头小子”。

起初,两人的工作并没有交集。15年前,于航完成了洛林理工大学南希高等工程师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后,在法国加入米其林;同年,叶菲从中国外交学院外语专业毕业加入米其林中国。随后,于航在米其林法国市场及区域销售经理、必比登挑战赛技术总监、米其林中国政府法规和工业标准总监等职位上历练多年,并在2009年至2011年间担任米其林法国全球大客户执行总监,负责雷诺-日产联盟的全球原配胎市场。而叶菲从一位普通销售员做起,担任过米其林中国轿车及轻卡轮胎替换市场部品牌经理及米其林中国销售部华东区大区经理,并先后负责中国第一代省油轮胎ENERGY XM1,SUV高性能轮胎LATITUDE HP等产品上市,以及米其林“安全进一步”市场推广计划。

两人真正建立起友谊是在法国。2010年,叶菲得到公司支持到巴黎学习MBA并工作一段时间,恰巧于航也在那里。“他很热心。我向他咨询了很多问题。”叶回忆说,当时于航甚至帮他租房子、交押金,他还从于航那里听到很多公司总部的故事以及一些高层对未来的想法,这都令他受益匪浅。“后来我们成了酒友。”于航说,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我一直说生一个孩子太孤单,后来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可能受我的影响。”

这并不代表两人之间没有摩擦。此后,他们相继返回中国,分别负责米其林轮胎在中国的原配和替换业务。通常情况下,对于一家轮胎公司而言,这是两块密切互补的业务。“做原配(轮胎)就像播种一样。等两三年后种子长成树、结出果子,再由叶菲负责的售后市场摘果子。”于航解释道,除非买车时原配的轮胎发生问题,85%的中国消费者在替换时还会选择原配轮胎的品牌。这意味着,在有限的研发和制造资源限定下,于航将“种子”播在何处,直接决定了叶菲绝大部分的市场收获。

一些公司管理和财务制度导致于航和叶菲产生可能的分歧。不只是在米其林,目前轮胎公司对于原配和替换业务大多都是进行独立核算。也就是说,于航和叶菲需要对各自市场的收入和利润负责且可能在集团内部存在竞争。同时,汽车厂商在原配胎的选用上与消费者的考量并不一致,这也导致原配市场与替换市场往往不能同时兼得。考虑到原配轮胎的价格相对较低,且汽车厂商的付款能力各异,在多种因素叠加之下,轮胎厂商很难在这两个看似互补的市场上取得平衡,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肯定会有争执。”叶菲说,这个业务上的矛盾一直存在。于航也称:“我们反而很享受每一次的碰撞。”他解释说,当两人把各自的立场和目的讲清楚之后,他们会再找一个时间进行下一轮的讨论。而在此之前,他们总会不无默契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事情往往变得简单多了。

他们试图找到方法彻底解决这个矛盾。在一次午餐时间,两人突发奇想,能不能做一个模型,用模型去观察整个产业链,从原配一端延续至售后市场,从短期行为到长期成果,并全盘考虑综合的投入和产出,最终计算出如何投放原配资源可以令公司整体受益。于航和叶菲带领各自团队做出两套模型,并最终坐在一起将两者融合。他们称,这是一个能够实现共赢的模型,两人对此颇为自豪,“它能带给我们双方更多的灵活度和资源”、“我们的业务利润计算模型已经被集团最高的管理层所接受,他们觉得非常棒!”、“以后米其林在中国市场可能不会再有原配与替换产生利润矛盾时候了”。现在,这个业务模式已经被绝大多数的汽车制造厂商认可。

他们甚至更进一步,试图让这个模型发挥更大的作用。模型基于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这是一笔财富—“没有一家汽车厂商所面对的消费者会比米其林还多,而且是如此多样化”,于航甚至想与整车厂商共享这个数据平台进行更多的合作,例如联合营销。他说:“奔驰的上市活动总是很炫,也许米其林可以搭个便车。”

于航和叶菲都对困难无所畏惧。于航此前得到人生最重要的锻炼是其留学时期。当他进入法国最好的工程师学校不久,校长就对他说:“你回去吧,不要在这儿浪费你和我的时间了。”这是一所“贵族”学校,来自欧洲各地的顶尖学生云集于此,于航是那里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因为他完全不懂法语,更别提学习成绩了。为了攻克语言障碍,他到一家法国餐厅做服务生。“要知道,法国人点菜时喜欢聊天。”于航总是找机会主动与人攀谈,“说错了也没关系,没有人会介意。”如今回忆起来,他说,成功需要很多因素,但是逼自己并坚持下去最重要。

令叶菲印象深刻的是刚加入米其林工作时的一次考验。严格的导师让他站在青岛的一处十字街头,说出过路每一辆车的轮胎尺寸,“说不出来就要挨批。”叶菲说:“ 最早米其林的品牌在中国完全是靠销售人员一张嘴和两条腿,一家一家跑出来的。”他至今无法忘记孤身一人走进湖北大山深处,为客户服务的经历。当他经过数十小时车程来到一个村落时,看到路旁的标语写着“车匪路霸、打死有奖”。叶菲回忆说,在学生时代的一次学生会竞选中,他曾站在教学楼上,面向全校同学拉开自己制作的竞选横幅。“这恐怕是我做过最疯狂的事情了。”他说,但这些经历让我遭遇挫折时,始终有很强的自信心。

于航和叶菲最终都成为了出色的团队管理者。“当初接手原配业务时,团队的氛围比较低迷。”于航鼓励下属把会议搬到公司以外的咖啡馆,他还邀请团队成员去看画展,或请人来做各种内容的讲座。他正计划下个月邀请经验丰富的机长讲航空知识。“老实说,我的脑汁都快挤干了。”于航说,“我希望我的团队像一个家庭。”如今,于航的团队人数比他接手时几乎翻了一倍,在去年米其林中国的内部评选中,团队获得的得分最高。

叶菲刚回国时,最大的烦恼是一个月收到的邮件数量比在欧洲工作半年还多—每天超过100封。他向团队发过两封公开信,告诉大家要成为公司的主人翁,并把自己看成一个创业型的团队。他看到,每个人都希望老板能够参与所有的事,并且拍板。“这是大企业常犯的毛病,效率低下会让所有伟大的主意大打折扣。”叶菲会把团队请到茶馆开会,很休闲的氛围,可以坐着也可以躺着,但他会要求每个人都对话题发言。在团队建设方面,于航给了叶菲不少启 发。

一直以来,米其林有着得以致胜的法宝。产品的优越性来自其强大的研发能力,产品的质量保证来自于严格的制造体系,并且他们能在全球范围不断地向消费者就近提供轮胎。而米其林中国总裁万能毅(Philippe Verneuil)表示,米其林最大的优势是公司着眼长远的文化所形成的人才聚集效应。该公司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就是最为著名的“金三角”体系,即“员工-业务经理-职业发展经理”。每个员工,不论职位高低,在米其林都会有一个职业发展经理跟踪他们的发展。“于航和叶菲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万能毅把两人称作米其林不可多得的“双子星”,他说:“事实上,最近看到两人履历表的时候,我惊呆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