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黑马服务链是一个第三方整合项目与资金的平台。牛文文用了4年,完成了从一个传统的媒体平台转型成为一个创业服务机构的探索,47岁的他还在自己的事业春天里

牛文文:春天做黑马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沙春利  |  阅读:

从想创业到真的走出打拼了9年的《中国企业家》,牛文文踌躇了两三年。那时他整日琢磨,时不时打电话给一位企业家—也是他后来的天使投资人—说自己的想法,有一天加班到后半夜,他又拿起电话,对方终于不耐烦了,“如果哪天你要开始了,你再来找我,别再天天烦我!”

而曾经的中国“IT第一记者”刘韧,也是DoNews网站的创始人也曾用过激将法,嘲笑牛文文只敢空谈。1999年,刚刚当上《中国企业家》总编的牛文文向刘韧约稿,一篇《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影响巨大。2008年8月,牛文文终于携《创业家》面世,刘韧在博客里写:“出路是逼出来的。文文迈出了第一步,他会被逼到哪里?我不知道。但他会被逼得更有力量。文文潜质比很多总编强,他理应被逼出更多故事、更多曲折、更多光荣。”题目叫《逼出牛文文的春天》。

4年之后,2012年6月,同时拥有杂志出版平台《创业家》,和创业服务平台“黑马平台”的牛文文宣布,《创业家》杂志正式从一个传统的媒体平台转型成为一个创业服务机构,随后被中关村管委会纳入到创新型孵化服务机构体系。

军校到平台

有人说,牛文文这些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被命名为“黑马平台”的产品组合实则是牛文文早在创业初期就布好的“局”。

整个黑马服务链是一个第三方整合项目与资金的平台。牛文文将目光锁定在那些成立3年左右,营业额低于1亿元,创始人和商业模式可资本化,但止步于A轮融资前的小企业。这些人他们已注册公司,有核心团队和产品架构,但是亟须依托投资人的支持以进一步扩张。“在中国,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在20万到30万之间。”牛文文看重这块庞大的市场,黑马大赛由此诞 生。

由《创业家》提供的资料显示,黑马大赛共吸引了近5000家企业,700余人次的投资人参与,每场平均促成约2亿元的投融资对接。有400多家的参赛企业获得了风投对接,100多家企业通过该赛事拿到投资。

为了完善产业链,牛文文发展了聚集黑马大赛获奖者的黑马营,为这些人提供创业教程,以及帮助早期创业者和早期投资人实现对接的i黑马网,帮助漏投项目的黑马基金,还有类似黑马营校友会的黑马会。

黑马营学员说,牛文文为创业者打造了一所“黄埔军校”。

回顾牛文文的创业路程,2008年《创业家》杂志诞生;2010年9月黑马成长营第一期开营;2011年6月黑马大赛第一季举办;2012年4月,在线投融资平台i黑马网上线;7月,黑马资本开始筹备;今年年初,黑马会在深圳的成立。四五年时间,黑马服务链条的产品逐一面世。

但牛文文自己说,2008年创业初,服务中小企业到底有没有未来,他都不敢完全肯定。他只是清楚地认识到,一个报道和服务中小企业的媒体得在传统媒体的广告模式之外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纽约时报发行收入超过广告收入,给了牛文文一些提醒,好的内容会换来用户付费。但自己要用何种方式实现用户付费,并不明朗。

为此,2009年,牛文文曾琢磨着要不要围绕出版发展,寻找新的刊号,出版新的杂志,甚至把《创业家》改成半月刊或者周刊。效果并不理想。反倒是杂志中一个写在封面报道前的“黑马”栏目—每期介绍十位小企业家,一人一页—很火爆,很多VC机构批量购买,给了牛文文启发,把黑马栏目拓展成黑马榜,之后黑马营、黑马大赛、黑马网、黑马资本一步步应运而生。

“原先我们这票人都是做媒体的,基因是媒体的基因,现在你却要做比赛,做培训,自然会不够专业。”寻找不到投行机构的专业人士,牛文文只好带着一众媒体人硬着头皮做产品。牛文文曾在小黑板上写下创业的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转型,如何适应从一个还不错的媒体总编变为小创业者的落差。

如今看来,牛文文适应得很好。无论你提任何关于创业的问题,他都能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天,而且是用“咱们创业者”的口吻。

焦虑产业链

2011年,正值融资冬天。国庆节之后的一天,加班过后,牛文文和团队去西贝莜面吃饭,牛文文破例请餐馆里的蒙古歌手给大伙儿唱了两首歌。“每个人都瞪大眼睛,有人说我,‘肯定有喜事吧,你平时那么抠’。”后来,财务总监宣布,《创业家》第二轮融资顺利完成。那一年内部年会上,牛文文肯定地说,报道和服务中小企业是有未来的。

“世上并无新鲜事。”在牛文文看来,黑马平台上的所有产品类型都是有先例的,盈利模式自然就不是难题。“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杂志,我们只是针对创业者的那种,也有各式的评奖活动,我们不过办了一个有关创业的赛事。”依次类推,商学院,天使投资基金,企业家俱乐部,黑马营、黑马基金、黑马会也只不过是这些产品针对创业者的特殊形态,而牛文文只是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服务。

目前看来,杂志通过发行和广告盈利;黑马营会向每位学员收取5万至10万的学费;“黑马平台”向投资人收取中介费;首期募资1亿元人民币的黑马基金也已经投资了七八家早期企业,除了这些已经清晰可见的盈利渠道,未来i黑马网也许会从免费制向会员收费方向发展。

令牛文文感到焦虑的是,黑马这个链条能做到多长,抵达多深。“我有时候希望这个事业能够发展很大,而且最好快一些。实际上,你的团队和你的产品要时间来打磨,这种梦想和现实的纠结,就是最大的痛苦。”他打了个比方,创业者每天优化产品、客户、模式、资本和团队中的任何一个短板,努力用一个圈把它们串起来。而往往串上一个,又丢了另一个,融了资,圈被撑大了,团队又跟不上了,所以这是个永远画不完的圈。

对于媒体人来说,牛文文创业是个标志性的事件。凤凰网甚至为此做了专题报道。在牛文文自己看来,他的创业有双重意义。第一,这是文化人头一回以完全标准的模式创业,自己拿钱做了个公司,找刊号合作,找天使投资人,找团队;第二,路走偏锋地创办了一个专注于报道和服务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的媒体。

在牛文文出走2年后,牛文文的老板和搭档,《中国企业家》社长刘东华提交了辞职报告,筹建帮助高端人群提供决策的正和岛。又过了两年,《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辑李岷也离职了,她创办了针对IT行业的明星公司的科技博客—虎嗅网。

现在,牛文文很忙。采访在他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老书虫咖啡馆进行,微信、短信、电话一直叨饶着他,这中间他还要抽一个小时的时间参加一个联欢活动。采访结束,夜幕降临,他又要辗转回办公室,背着双肩包,步履匆匆。当47岁的牛文文驾车驶出人大东门时,他说:“如果将来我是以杂志社社长,和商学院院长两个身份退休的话,那就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