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你的脚掌和味觉,体会一次非主流的德里之旅

迷失德里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6年6月总第123期  |  作者:刘婧  |  阅读:

用你的脚掌和味觉,体会一次非主流的德里之旅

对一些循规蹈矩的旅行者来说,德里不过是印度之旅的中转站,他们随时准备搭乘开往Agra 、Jaipur.或Backpackers的快车。和这些富有异国情调的游览圣地相比,德里多少显得有些不可理解。可是对于喜欢新鲜体验的旅行者来说,德里却是个处处有发现的地方。 
 
德里被分割为新旧两城,南为新德里,北称旧德里。一边是时尚的现代都市,一边是被绵延不绝的贫民窟所包围的七朝古都,穿过德里门,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瞬间切换。 
 
1911年,在旧德里城外的西南开始兴建一座新的城市。39年后,它成为新共和国的首都。和外国人不同,印度人更习惯称首都为德里,而非新德里。在他们心中,这个城市堪称印度历史的缩影。但对那些匆忙的游客来说,德里则过于复杂了。不仅仅是传统和现代的人文景观,在这里,毫不相关或完全对立的事物和谐地交织为一体。 
 
阿拉伯人、阿富汗人、突厥人、蒙古人、莫卧儿人都曾入侵印度,加上英国人200年的殖民史,使印度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化充分糅和,这样一来,印度成了是世界上宗教类别最为齐备的国家,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有大量信徒。 
 
在德里,除了人尽皆知的古迹外,这种迷人的复杂性更是无处不在,如果你决心做个非主流的背包客的话,那么遵循下文的建议,用你的脚掌和味觉,享受德里那浑然天成的多重味道。  
  
        
【徒步德里】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像德里一样,把21世纪和17世纪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新德里的规划设计源于英国殖民者,其规划与旧德里的原有结构毫不相干。巴洛克的结点放射形式构造出强烈的集权与主宰者的形象:所有的主要道路都从行政中心、战争纪念碑和火车站这三个焦点发散出去,而建筑都沿六角形的边线布置。 
 
总体上说,新德里的风格在亚洲城市中并不多见,令人舒适的绿色植物丛,幽静、宽阔的林荫道两旁是殖民地时期的带走廊的平层建筑,现在这里居住着各国驻印度大使,政府官员和富翁。 
 
从新德里的中心印度门为起点,行至总统府,短短2公里的路程足以让人感受一个全新的印度。总统府前宽阔的马路上,车辆任意穿行,但是不允许停车。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军人和警察提示着这里是一国的政治中心,他们对外国游客非常友好,但当本国居民靠近总统府和议会,却马上进入戒备状态,要求后者离开。因为在5年前,恐怖分子冲进国会打死了12个人,一些狂热的穆斯林也经常发出欲袭击总统府的信号。 
 
在这个政治风暴的核心,人与自然相处地无比和谐。狗慵懒地把四肢摊在地上,闭目养神,松鼠前窜后跳,被印度教奉为神圣之物的牛在总统府前慢慢踱步。一群鹤发童颜的老人聚在草坪上,赤裸着上身的年轻人正跳向悠悠的湖水,和友人嬉戏,没有人会注意路边巡逻的警察,和近在咫尺的国会和议会。 
 
然而当你跨过德里门,从新德里走入旧德里,仿佛突然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种感觉一般只出现在充满想象力的儿童文学作品中。 
 
在旧德里众多衣衫褴褛的穷苦人中间穿行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作为一名背包客。不过,一但拥有这份勇气,你便能感受到一个万种风情的德里。 
 
如果说新德里国王大道(Rajpath)的恢宏壮丽多少带着点帝国主义时代的夸张和矫饰,那么旧德里则像个世俗天堂,这里保留了印度前殖民地时代的城市精髓。 
 
旅程最好从集市主干道Chandni Chowk开始。这条东方牛津街拥挤非常,充满着牛车、电动三轮、人力三轮和疲惫的母牛。在这个混杂着多种气味的世界里,狭窄的街道边是二三层高的残旧建筑,大片大片的贫民窟弥漫着尿臭,杯子挂在水井边,每个人都可以顺手拿过来使用。 
 
街上行人多得像蚂蚁在移动。出租车司机在临街的行军吊床上休息,工匠们用玫瑰花瓣和万寿菊编织着花环,街边医生探着患者的耳朵和头皮。锁匠旁若无人地安然席地而坐,仿佛坐毯在熙攘的人群中为他划出了一片专属领地。 
 
穿过这些,我们就能看到兴建于1638年的红堡和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清真寺。红堡是莫卧尔王朝古老伊斯兰风格的典型建筑,处处精雕细琢,而贾玛寺1656年历时6年建成,现今仍是印度穆斯林举行全国盛典的中心场所。 
 
继续走下去,不错,一个17世纪的印度会逐渐清晰起来。它看起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事实上,旧德里的贫民窟总是安静地聚集在高档住宅的周围。两者相安无事,互不打扰,让人忘记了这曾是个屡遭外族入侵的血腥之地,忘记了现在,它随时可能陷入激烈的宗教纷争。 
 
从根本上而言,印度人具有一种漠视现实的基本生活态度,这正是印度在长期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天然结果。正如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梁漱溟在他那本著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所言: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发展为其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合持中为其根本精神,而印度文化,则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你酸痛的脚掌一定感受到了,德里这个城市把印度文化的根本,体现得尤为准确。 
 
 
【印度的味道】 
 
徒步辛苦,自然要找个好餐厅享受一下印度美味。如果说新旧德里的切换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那么德里的饮食,则是东西方宗教、文化之复杂性的直接表达。 
 
印度教徒占人口的83%,牛肉对他们来说是禁忌,而穆斯林不吃猪肉,大啖牛肉。所以羊肉和鸡肉的做法花样繁多,适合两种教派食用。最驰名的一道菜犹如北京烤鸭,将鸡腿、鸡块沾满香料,放在炉子里用炭火烧烤而成。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不沾荤腥。一半的印度人是素食主义者,这也使得蔬菜菜肴花样繁多。 
 
首都历来是各地美食的荟萃之地。小豆蔻和藏红花粉、干芒果粉和大蒜,食物的调配永远超乎想象,味觉时刻更正你那种“咖喱即印度”的偏见。 
 
当然,与世界上多数旅游热地一样,在德里,同样具有所谓的“城市觅食高风险”:当地人熟知的美食喜欢和旅游者捉迷藏。以下介绍几家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去处,它们能让你的味觉体会到不同的印度。 
 
喜来登酒店底层的Dum Pukht带有一种印度殖民地色彩的折衷主义:树型水晶雕饰,大理石地面,镶金边的天鹅绒墙帷和点缀白墙的淡紫色薰衣草。这个优雅而令人愉悦的餐厅有两道特色菜:菠菜烤肉,外焦里嫩的肉饼淋上菠菜汤汁,再加上葫芦巴调味烤制而成;还有一种烤小羊肉,以丁香、肉桂和红辣椒调味。不过真正值得你到此一游的是一道用密封罐烹调的菜,罐子里是小羊胫骨、鸡肉和蔬菜,色香味俱全。 
 
用7年时间才得以建成的Spice Route所代表的是那个爱好冥想的印度。四扇由锯齿状瓦片构成的屋顶倾斜下来,围出中央大厅,由中心大厅往周围看,每个区域都摆放着形态各异的桌子,分别代表生死的不同意义。 
 
立柱、手绘的壁画和雕刻随处可见,古玩和赝品竞相争艳——装饰如此之美,以至于食物被夺去了光芒。实际上,这里提供的并不是地道的印度菜,而是除去北印度之外,吸收了东南亚全部辣味文化的食物。一道把小羊和土豆放在椰汁里面炖的菜尤其诱人,小羊肉和土豆炖得几乎入口即化,口味纷繁美妙。 
 
哪里能代表那个和现代西方文化融洽相处的印度呢?是Chor bazaar餐厅。 
 
走进Chor bazaar,就像走进任何一个印度中产阶级的家里,无论是椅子还是银器都类似家居用品。它的装帧巧妙地表现出崛起中的印度中产阶级和物质之间杂乱而紧密的联系:桌子由卧床或缝纫机改装,小吃柜则是一辆漂亮的1927产菲亚特汽车。 
 
更主要的是,Chor Bizarre引进了街头小吃,避免了中产阶级最忌讳的卫生问题(在旧德里尤为突出)。同时,食物的多样性暗示了该阶级的包容性:土豆混合着奶酪和罗望子酱的泡芙,还有洒了香菜和很多酸辣酱的姜味土豆饼以及现场制作的印度薄饼。此外,如果想满足猎奇心理的话,这里提供地道的克什米尔食物,大餐至少包括12道,用餐时建议席地而坐。 
 
实际上,这也正是德里的动人之处:在细节中充满文化的碰撞与新奇的乐趣。

(本刊记者张晶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页标志符---]  
在德里城 自由闯荡的基本要素

交通 
 
每天9点之前或20点以后从机场到新德里市区只需半个小时,其他时间,印度闻名的恶劣交通状况就恢复原状了。 
 
所有酒店都能提供车辆接送,费用在500-1000卢比不等。也可以在机场指定的柜台预定出租车,还有一些“黑车”也会设类似的柜台,注意找到Delhi Traffic Police设置的。此类服务都采用预收费方式,拿着收据到达大厅外乘车。平时出行,可向酒店预定出租或者打电话到出租车公司,前者价格稍贵。 
 
酒店或者出租车公司的司机英语水平都不错,虽然可以尝试路边停靠的三轮机动车,但是部分司机沟通存在障碍,若一人独行,还是尽量避免。 
 
 
住宿 
 
新德里的酒店种类繁多,但价格比中国偏高,INN类型的经济型酒店价位在400-500元人民币,互联网等商务设施不是很理想。四星级酒店价位在150美元左右,但是网络设施有可能是无线上网,你的笔记本最好带无线网卡。 
 
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景点都有一个适合背包客的、价格低廉的旅店集中的区域。在德里是Paraganj,离长途车站一公里左右,五十到二百卢比就可以找到整洁的标间(旺季除外)。 
 
小费不可缺少,这是大多酒店服务生,清洁工或司机的重要收入来源。数额在10-20卢比(折合人民币2-5元)即可。在机场的exchange counter尽量多换零钱,酒店也可以兑换,但一般很难拿到小面额

注:本文发表于《环球企业家》2006年6月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Tags:  印度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