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市场严峻的形势迫使商学院、学生和企业认真重估这张文凭的真正价值

2004MBA行情:回归理性

来源:2004年2月 总第95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邱习丹  |  阅读:

MBA市场严峻的形势迫使商学院、学生和企业认真重估这张文凭的真正价值

MBA已经降温。甚至有人用“寒流”形容眼下的MBA招生和就业形势。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MBA报考人数从前年就开始下降,而且递减率在20%以上。2004年全国范围内报考MBA学位的人数是35777人,而2003年这个数字是44157人。就算是在国内MBA排行榜上稳居前列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报考人数也在一路下滑。2004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MBA报名人数为2314人,这个数字相当于2002年的52%、2003年的80%。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职业服务中心主任孙仪已经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多年。她感慨地提到一个例子:当年教授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的一位老师在课程结束后,请了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给全班53个人做了一对一的职业咨询。“老师后来说,这个班上只有7、8个学生是真正适合念MBA的,30多个学生情况是中等,其他学生则根本不适合。”
  
在2003年11月清华经管学院的“校友之夜”活动上,上海潞安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金箔碰到去上海找工作的70多个2004届清华MBA毕业生。还有半年即将毕业,他们中间有人还在问“现在什么行业好?”“你看我适合什么行业?”这样的问题。“这就难怪他们找不到好工作,”张金箔说,“企业都要讲‘核心竞争力’问题,他们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优势,不了解外部环境,这样的人怎么去胜任未来的工作?”
  
这还是名牌商学院的MBA,至于那些排名一般的商学院,其MBA毕业生情况就更不理想。一位知情人士说,北京某二类大学2002年夏季毕业的20多个MBA学生,直到2003年初还都没有找到工作。
  
Fortune中文版2003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所作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企业雇用MBA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的薪水差别已经不是很大。甚至有企业公然说:我们MBA起薪就是两千元,超过两千元不要。“MBA的盲目高薪的确已很少见,但两千元起薪的这种企业,其炒作成分值得怀疑,”张金箔说,重要的还是求职的MBA自身的职业素质。自2003年8月到任以来,他已切实感受到MBA学位给自己生活带来的质的飞跃。“现在我4个月的收入,是以前10年收入的总和,收入太悬殊”,张金箔笑言。
  
2003届MBA毕业生张金箔来清华就读MBA之前,在一家经营医药行业的国企从事管理工作,一做就是10年。清华两年MBA学习结束后,张金箔如愿以偿地转行到自己一直感兴趣的证券投资业,在新的行业里如鱼得水。  
  
就目前商学院历届毕业生的工作选择来看,首选基本还是集中于现今几大热门行业——咨询、金融、IT是MBA毕业生去向最集中的三大领域,这也是因为这几个领域回报率比较高。另外,从事咨询业可以熟悉相关行业的情况,其实也像是MBA教育的一个延伸,它受众多MBA毕业生青睐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10余年MBA教育发展历程中一直被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职业素质,眼下开始被逐渐关注。一些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指出,现在相当一部分的MBA毕业生频繁跳槽,一旦觉得“不满意”、“有困难”就换工作,这样做不仅对个人发展来说不利,也给用人单位造成负面印象。张金箔说:“我所接触的某些MBA学生,连守时、诚信、工作踏实这些基本职业素质都做不到。这是以后我们的MBA教育应该重视和加强的一个方面。”
  
商学院也逐渐认识到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于学院品牌的重要性。从2003年9月份的新学期开始,光华“MBA职业服务中心”正式开设了学生职业咨询服务。学生通过网上预订咨询时段,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咨询。MBA职业服务中心还邀请人力资源顾问方面的专家,一起为在校MBA学生做个人职业规划。
  
同时,近年来商学院和企业之间纷纷建立起密切联系,不仅是招聘季节,平时的相互沟通也相当频繁。作为MBA学生的实习基地,有的企业还在商学院设立MBA奖学金,不仅考察候选人的功课成绩,实习表现、对企业的贡献等实践情况也作为重要指标。这些举措还只是起步阶段,但对国内MBA教育的转向来说,是一个重要启示。      
  
2004年,中国MBA教育已经处于内外强敌夹攻之中。内有刚刚兴起的EMBA教育对生源的分流;在外部,随着人们对管理学位认识的理性化,取而代之的是项目管理(PMP)、法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等学位的多元化选择格局。“MBA逐渐褪下光环,大家对于MBA教育的认识开始回归理性”,孙仪说。

Tags:  MBA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