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会面前,中国企业首先要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买家

杨福:中国买家请问“我是谁”

来源:《环球企业家》2010年3月5号刊 第5期 总第200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主编 杨福  |  阅读:

“我是谁?”可能会是今后出海的中国买家再度面临的拷问。

不出意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潮中最为吊诡的一桩收购案—四川腾中重工对通用汽车旗下悍马品牌的收购---近日以失败告终。与那些夭折在西方监管机构和董事会层面的收购案不同,这次的红灯来自中国的监管机构。

在西方企业对资金的极度饥渴以及中国企业的自信快速膨胀双重作用下,众多新晋中国买家开始出现在跨境并购交易的谈判桌上。这当中,腾中重工以其背景之神秘及胃口之大尤令人侧目:宣布收购前,它没有出现在主流舆论的雷达内,也并不具备汽车制造经验,但它有一个看似疯狂的计划:让悍马这个站在时下最热门概念“绿色节能”对立面的品牌重焕生机。这让很多分析人士确信,该交易最终获批的可能性并不大。事实最终也证明,腾中重工没有一个完备的计划能让监管部门信服,它甚至可能没把计划呈送给最高监管部门。

但这并不是交易流产的关键。

长期以来,西方监管机构和舆论都以极挑剔、极具意识形态的标准来看待中国买家:企业的政府意志背景,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不透明的运作方式......这直接导致了中海油优尼科、华为3Com和中铝力拓案的流产,中国买家很难有机会将西方企业的优质资产纳入囊中。即便金融危机也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这一切。

但金融危机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买家作为哄抬价格者的配角命运,甚至使其成为唯一坐在谈判桌对面的人。这让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买家有机会去参与高关注度的并购交易。他们似乎有难以数计的资金,也有雄心勃勃的再造计划,并雇佣了国际的财务顾问和传播顾问,但却没有交待清楚一个核心问题:“我是谁?”

这不仅仅是需向卖家交待的必备功课。对众多以“中国概念”为最大依托的中国买家来说,这也是其必须向国内监管者和舆论交待的。道理很简单,所有成功交易的一个重要要素便是透明。更为重要的是,跨境并购仍是所有并购交易中难度最高的一种,如果任由门槛降低,一家的失败很容易成为后继者的不幸诅咒。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在近些年的迅速崛起以及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的非凡表现已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实力坐标,如果中国买家真的认为这是其最大信心基础,那么它就应该更为从容自信地在国际并购舞台上展示自己,而非故作神秘。

遗憾的是,悍马交易自宣布到流产的9个月内,腾中重工享受到了一夜成名的快感,但它却自始至终都没有认真向外界表证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买家。没有人知道其最终控制人到底是何方神圣,更没有人知道它如何能将工程机械的经验转移到更为复杂的汽车制造,甚至所有并购故事里最为基本的一个环节,它因何机缘走到谈判桌上,都缺席了。这种刻意保持的神秘如若有华为般的实力,尚可体谅,但人们很难从腾中重工的既有纪录中验证这一点。

基于此,我们应该对中国监管机构在腾中悍马案上的审慎应对报以掌声。经济危机的确给中国企业打开了很多难得的机会窗,但若真正把握住,中国企业首先需要证明的是,自己是一个合格的买家,而非巴黎奢侈品店里的中国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