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势迅猛、薪金优厚、更快成名……亚洲正在凭借诸多优势成为商学院毕业生们的新乐土

MBA东游记

来源:译言网  |  作者:Michelle Conlin  |  阅读:

James Tsai是待业MBA中的一员。他进入了一所不错的预科学校,获得了Middlebury学院的荣誉学位,并在26岁的时候成为银行国际财富管理集团的副总裁。现在,Tsai即将毕业,手握美国一流学院西北大学商学院管理学位全A成绩单,他正准备在中国,展开全新的MBA生涯。
 
像Tsai一样的商务舱人士,曾经只有一个毕业后的就职目标,那就是美国。不是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为了离开那里想尽了一切办法。”Tsai说。
 
每个时代的MBA梦想都有它独特的视角。在上世纪80年代,MBA们希望称霸华尔街,踏平汉普顿。到了90年代,硅谷开始人声鼎沸。随后富二代们开始加入俱乐部式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而现在流行的论题则是亚洲的兴起与其坚实的成长性。在诸如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西北大学商学院等一流学院里,相当一部分MBA选择在亚洲工作——包括像Tsai这样的美国学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优秀学员——其比率在过去的五年内翻了一番,从约5%提升至如今的10%。“学生们意识到世界的重心已经转移了。”布斯商学院主管职业规划的副院长Julie Morton表示。
 
西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Roxanne Hori表示,在国际范围内寻找工作的学生数量,往往随着经济的衰退而增加。但是Hori和他的同事们同时认为,“年轻人,到东方去”并不只是对美国经济衰退的短期反映,而是国际化的,人才流动市场的结构性调整。而现在,亚洲提供了快速和多样的就职机会。“这在以前还从未有过,最近,MBA们不断要求前往中国、越南、印度,在这里你会看到相当庞大的人才资源。”国际人力资源统筹公司CEOJeff Joerres说。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教授Richard Florida补充到:“我想我们中的很多人并不认为亚洲将成为欧洲顶级人才的目的地——但它的确是。”
 
 
一字忠告
 
对于很多MBA来说,一个能够快速创造巨大反响的职业机会实在是不容错过,特别是现在,那些国内与跨国集团提供的薪酬福利相较于美国本土更具竞争力。在30岁的James Crawford即将前往哥伦比亚商业学院进行2年学习前不久,他的父亲曾在位于芝加哥郊区的家庭厨房中与他恳谈。可以想象一下《毕业生》中的类似场景,只不过那句台词已不是"plastics“,Crawford的父亲给出的一字忠告是“亚洲”。如今,Crawford开始在那里追求众多的商机。“我无法想象在未来的30年中,某一职业将不要求应聘者拥有国际经验。”
 
亚洲热同样触动了沃顿商学院学生,32岁的drew Maywah,他在商学院进修前,曾在硅谷的甲骨文公司享有一份轻松的工作。现在,他正在权衡三家中国公司提供的职位。“这很狂热,就像狂热的西部,很多事情正在发生。”他说,“我希望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
 
正像那些年轻时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一样。他们告诉自己的家人,自己正在追寻着和父母们同样的梦想,只不过父母的梦吸引他们来到美国,而全新的梦想正把他们带回东方。在中国,这样的人被称为“海龟”,因为海龟总是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产卵。同时,直到最近还有一些国际留学生会选择留在美国学习西方的管理技能,但现在,他们一头扎进了回乡的大军。
 
Piyush Singhvi,27岁,出生在印度,成长在中东地区。在进入沃顿商学院之前,就职于迪拜的私人股权公司Abraaj金融公司,这是当地最大的非国有金融公司。当Singhvi2008年来到沃顿商学院的时候,他坚定的认为自己毕业后将留在美国,就像他的那些同乡一样。但不久,经济危机来了。“你会惊奇的发现,有多少人带着留在西方的梦想来到这里,而现在他们正在急速投靠反对的阵营。”他说,“东方拥有更多的机会。”
 
在Facebook、Twitter和Skype上,MBA们正在分享着在新兴市场工作的刺激与地理性套利(拿着高工资在地生活成本地区生活)带来的愉悦。27岁的Quan Trinh在弗吉尼亚长大,从杜克大学商学院毕业后,他来到上海,加入了强生公司。在那儿,他感受到了曼哈顿上流人士的生活方式,每晚,食物被送到她的门口,有专门的女佣替他拿包,住在带阳台和泳池的复式公寓。加上她还可以陪同公司高层游遍亚洲各地,为公司的糖尿病业务制定战略规划,“有时候我都要捏捏自己,看看这是不是在做梦。”她说。
[---分页标志符---]
 
 
座无虚席
 
亚洲公司曾经很少来到美国的商学院招聘毕业生。而现在像中国投资集团这样重量级的投资公司,或是腾讯这样的IT企业都已开始在沃顿商学院进行招聘,沃顿全球职业负责人Sam Jones说。今年,CICC的招聘专场座无虚席。来自印度的INFY和TATA集团也着手准备在西北大学进行招聘。芝加哥布斯商学院发现如此多中国公司对西方人才抱有浓厚兴趣,于是,它们最近在香港开设了职业服务中心。
 
韩国的三星电子已经成为招聘大户。去年,该公司在全美10所商业学校招聘了50位非韩国籍MBA,是2008年招聘数量的2倍,三星副总裁Kim Keun Bae介绍到。除了这50位MBA,三星还在全美范围内招聘了十数名韩国籍人才。仅在西北大学,该公司就招聘了16位毕业生,超过了通用磨坊与宝洁招聘人数的总和。新员工将就职与三星战略管理层,全英文式办公,为三星高管提供内部咨询项目。今年,该公司准备将招聘人数再翻一番。“这些年轻而聪明的来自美国顶尖商学院的毕业生,为我们的公司提供的全新的视角。”Kim表示,“无论的来自国外的员工还是韩国籍员工都能够互相学习,帮助公司实现全球化的目标。”
 
在很多案例中,像三星这样的公司,在招聘顶尖人才方面都比他们在美国的对手表现得突出。28岁的西北大学商学院毕业生Jonathan Scearcy去年收到了30份聘用函,其中很多来自美国的顶尖的公司。但是他并有在乎这些,而加入了三星公司,这样他就可以“今早的活跃于国际舞台。”Scearcy说,“如果你想成为总裁级高管,就必须拥有全球性技能和国际运作经验。”
 
 
培育世界公民
 
像花旗银行、辉瑞制药、礼来制药以及耐克等跨国公司,都在扩展他们的国际项目,并着手培养亚洲军团。
 
去年秋天,一群IBM高级员工在商业学院巡演,讲述IBM经理培训项目的五年新兵培养计划。该计划给与新员工大量的国际运作经验,特别是在亚洲地区。“我们正在吸引世界公民。”IBM公司招聘主管Peggy Tayloe表示。IBM最近将他们的新兵运到位于纽约阿蒙克的公司总部,他们在那里的总裁级高管办公室里喝着鸡尾酒、吃着小点心。其中一个新兵就是哈佛大学的MBAYashih Wu,他在加利福尼亚州长大,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进入商学院钱,她曾在华尔街及麦迪逊大道工作。但对她来说,这些地方并不能满足她的职业生涯规划。现在,她说:“现在人们在进行职业规划的时候不可能忽视国际化的机遇。”
 
亚洲的魅力将会持续多久?随着美国国内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中国试图放缓过速的经济增长,这些因素都极有可能重挫亚洲经济。同时,大规模的人才东迁也可能造就美国的竞争优势。“我无法忽视,有三分之二的硅谷公司是由非美公民创建的。”人力资源工资CEOJoerres说。
 
如果Google的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回到他的家乡俄罗斯,如果James Tsai在美国开创他的大事业,而不是去父亲的老家北京,情况是否会变得不同?“最优秀的人才正在流失。”罗德曼管理学院的Florida说到,“作为一个国家,美国从未遇到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