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贫困评估报告称,中国的减贫任务依然严峻,应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医疗和教育覆盖面
中国的减贫之路
世界银行4月8日发布的中国贫困评估报告指出,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国取得了史无前例而令人羡慕的减贫和增长成就,但减贫的任务仍然存在,且在某些方面比过去更为艰巨。许多在过去曾有助于扶贫的因素,同时也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并且在此过程中孕育了新的挑战。
报告指出,在过去25年里,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在扶贫方面取得的进展让人叹服。按照中国官方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农村的贫困率从1981年的18.5%下降到了2004年的2.8%,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从1.52亿下降到2600万。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计算,中国的扶贫成就则更为显著。从1981年到2004年,贫困率从65%下降到10%,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从6.52 亿降至1.35亿,5亿多人摆脱了贫困。
世界银行指出,在同一期间,全部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从15亿减少到了11亿。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扶贫努力,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数量不会有所减少。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按照国际标准度量,中国的贫困人口人数仍然很多,在国际上排名仅次于印度。200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仍然有2.54 亿人口每天的花费少于1.25 美元这一国际贫困标准。此外,中国存在陷入贫困风险的人口数量仍很高。而且,消除剩余的贫困变得更加艰难,原因是余下的贫困人口从地理分布上看更加分散,同时经济增长对减贫的影响已经减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增长,但人们未能平等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收入不平等状况在加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内部的不平等现象也在上升。而且,受收入差距影响,非收入领域的人类发展不平等状况也在加剧。由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收入对于获得医疗教育服务比过去更为重要,家庭的医疗教育支出负担加重。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重组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失业率上升,同时劳动力参与率下降,而且城市劳动力市场日益非正规化,增加了保障城市职工福利的难度。此外,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始终是减少贫困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城市的大量流动人口使得农民工及其家庭如何融入城市成为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报告建议扩展中国的扶贫议程,采取更恰当的鉴别和瞄准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并将社会保障和人类发展视为扶贫总体规划不可或缺的内容。报告指出,针对这些新挑战,中国政府的政策正在发生迅速演变,一个更为广泛的扶贫议程正在形成。2003年以来,这方面的努力加快了速度,取消农业税、推出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计划、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定全国性的农村社会救助计划、快速扩大农村医保以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等都是明证。不过,中国在若干领域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推进政策改革,报告就此提出了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