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卖出Facebook买入LinkedIn,让中国商务社交网站看到爆发机会

谁是商务社交明星?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刘泓君  |  阅读:

今年7月,大街网的创始人王秀娟带着核心团队去硅谷考察,特地拜访了全球最大的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在交流产品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市值约125亿美元的社交网站是如此不了解中国市场。“当我们提到校园招聘的时候,他们表示没有听过;一个企业要在两三个月筛选出20万至30万份简历,这是‘Crazy’的事情;包括中国网络招聘的普及程度,他们也觉得不可想象。”大街网一位团队成员这样回顾自己的硅谷之旅。

目前,拥有1.75亿用户的LinkedIn在北美市场基本饱和,正在拓展欧洲市场,但却对中国的行动较为缓慢。与此同时,中国的职业社交网站正在计划成为“中国的LinkedIn”。大街网正在以上亿美金的估值完成C轮融资,打算扩张甩开竞争对手。优仕网在美国融资平台AngelList上希望以1100万美元的估值融资420万美元。动作最快的是天际网,早在2009年就与全球第二大职业社交网站Viadeo达成合作,接受Viadeo 3200美元投资,成为其在华扩张的先锋。“LinkedIn即使要进入中国,可能也会选择在中国挑选一位合作伙伴的形式。”大街网这位成员分析。

在这些新型职业社交网站的陈述中,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拿LinkedIn与自己的网站做类比。红桃网CEO徐凯祥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职场精英的行为习惯和国外存在差异,他们更看重‘关系’但却又不希望这种关系开诚布公;他们虽看重圈子但却没有形成依赖关系。这注定了中国的职业社交网络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慢慢培育,中国肯定会出现一个类似LinkedIn这样的职业社交网站,但不是完全的LinkedIn复制版。”

很多人与徐凯祥观点相似,中国会有自己的职业社交网站,但是绝不是简单地复制。徐所说的“培育市场”,也正是大街网的王秀娟在创业过程中最有挑战的事,别忘了,LinkedIn是经历了十年才迎来今天的爆发性增长。

在已经拉开序幕的职业社交大战中,LinkedIn的精髓是什么?谁进行了最适合国内的本土化创新?

商务需求

在中国说起职业社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招聘网站。事实上,这样简单直接的认识来自于LinkedIn的盈利模式:今年第二季度,LinkedIn总营收2.28亿美元,其中招聘解决方案占总收入的53%,营销解决方案占总收入的28%,来自用户自愿付费订阅占总收入的19%。

从5月18日Facebook IPO以来,它在上市不到四个月的短短时间里,市值已经蒸发了近一半。专注于职业社交的LinkedIn的股价却表现良好,它于去年5月份上市,在华尔街对Facebook失去信心的时候,LinkedIn却逆势上涨,股价一度高达115美元。

LinkedIn之所以被投资者看好,在于它比Facebook更懂经营之道。互联网最擅长的是给用户提供服务,然后通过第三方机构投放商业广告来获得自身的盈利。LinkedIn提供的服务远远不止于招聘那么简单,它的核心在于挖掘用户的商务社交需求,并把满足这一需求的产品做到极致,然后通过招聘和营销来赚取大部分收入,这比Facebook 85%的收入来自广告要更加多元化。

根据ComScore的数据显示,每个用户浏览一小时后,LinkedIn能获取的收入为1.3美元,而Facebook只有0.06美元。

在今年7月份,甚至连Facebook也称要推出在线招聘服务,三家招聘信息发布公司BranchOut、Jobvite和Work4 Labs进入Facebook的开放平台。当天,LinkedIn股价下跌5.4%。

但LinkedIn似乎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人们往往愿意把工作和生活分开,Facebook取代不了LinkedIn。”一位与LinkedIn接触的大街网高层分析说,“在跟LinkedIn的团队交流中,发现无论是Facebook布局社交招聘,还是传统招聘网站Monster的新动作,他们完全不担心强大的竞争对手将会对他们有怎样的冲击,只是专心做好自己的事,研究怎样为用户提供价值。”

LinkedIn的聪明之处在于,从不定位自己是一个招聘网站,而是打造一个立体的职业社交、商务社交网络,除招聘服务以外,更把满足用户行业交流和商业合作需求的产品重点打磨。这些需求的满足把不需要找工作的人成功地集聚到了这个网站,找不找工作的人都可以成为它的用户,而不是意味着你上了LinkedIn就是要换工作。不需要主动找工作的人,也可以等待被雇主盯上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提高职业洞察和发展的能力,在现有的岗位上发展得更好。而Monster这种网站,人们更多的是在找工作时才会想到它。

但LinkedIn的核心挣钱武器Recruiter正在通过招聘赚取大部分收入,售价8000美元一年的Recruiter并不便宜,但很多公司不仅愿意通过Recruiter招聘有经验的员工,更愿意购买多个账号以提高招聘效率。

王秀娟认为,商务社交网站的价值在于向用户提供三类服务:一是用户可以通过职业社交获得发展;二是与同行业交流以提高职业洞察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三是找各种各样合作的机会,比如销售产品、谈合作等,它更多地是帮助用户获得职业上的发展,而招聘只是其中最明显的显性需求点。

从起步来说,很多网站并没有打出招聘的这张牌,大家更希望把职业社交网站当成一个沟通职业的网站,来获取更多的用户。徐凯祥的红桃网就没有把招聘当做核心,而是办起了马球俱乐部吸引高端职业人士。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正是优仕网犯下的错误:“对于白领人士来讲,不要以职位为主打,用户会有忌讳,而应该变主动找工作为被动找工作。”

与其他号称高端职业社交、盯住精英阶层的网站不同,大街网的打法是从低到高,从学生市场做起,然后再扩展白领用户。目前的成果是用户数已经突破1600万,成为中国用户数最多的职业社交网站。

艾瑞一项调查报告的结论显示,以学生群体切入市场的大街网月度覆盖人数超过500万,而天际网、人和网、畅享网分别只有168.4万、156.4万和136.5万人。

王秀娟介绍,在美国,并没有校园招聘、宣讲会这些东西,因为美国的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已经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中国这块有市场就可以开发,现在将大学生变为用户,未来几年,这批人也将会成为职场的主体。

此外,工作1至5年的白领用户,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还不是很清楚,频繁换工作,属于一个正在探索的职业阶段,也是大街网的目标客户。

如何吸引这批用户,新浪微博3.7亿用户成为大街网的目标,大街网正在与新浪微博合作,希望能够做开放平台的附加价值导入。目前,大街网已在新浪微博的开放平台上放入了“职场身价”等应用,未来也会通过“大街网职业圈”等进行更加深度的合作。

考虑市场的差异化的问题,红桃网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路子,它从一开始就定位职场精英,并且在扩大用户规模与用户质量之间坚决地选择用户质量。“高端群体的消费力强,他们无疑是企业招聘、广告投放主的目标对象。”徐凯祥说。

然而,启明创投的投资经理王世雨也提出质疑:“高端用户英文都还不错,我就直接用LinkedIn了,谁还会用本土的职业社交?”

在天际网百度指数的用户分布图上,东莞、杭州、深圳、惠州这几个地方的注册用户占了绝大多数,而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只排在了第16名和第23名。如此来看,对高端客户来讲,民营企业家的市场也不小。

盈利点

对经营方式如此明确的LinkedIn来说,它自2003年创建以来也是连续亏损,直到新CEO杰夫·韦纳2008年上任,通过做企业招聘,经营情况才有所好转。也就是说,LinkedIn在盈收之前,经历了漫长的积累用户沉淀期。目前,国内职业社交网站与LinkedIn比起来,造血功能明显不足,更是在长期盈利与短期盈利之间踌躇不前。

中国人注册网站最害怕的是垃圾邮件和猎头电话的频繁骚扰。业内人士指出,定位做高端客户的商务社交网站天际网存在的问题是,在被VIadeo收购以后,由于VIadeo对收入有要求,因此天际目前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如何做收入上,比如在网站上引入猎头和广告,把一些培训的广告推送给用户。这样虽然带来了短期收入,但从长远上来看,还是一种伤害用户的行为。

在这一点上,大街网显得比较聪明:屏蔽了所有猎头的注册,也不向用户发送第三方的邮件广告,邮件广告仅限于工作推荐。目前,大街网的收入达到千万级别,预计在一两年内达到盈收平衡。其中,有60%收入来自招聘解决方案,40%来自于营销解决方案。由于用户习惯了在中国免费地使用互联网,这与欧美国家的付费互联网文化不同,未来是否会向个人收费,王秀娟也正在探索。

与红桃网等一批商务社交网站付费发职位不同,大街网发布职位是免费的,而真正收费的是企业的定向邀约和雇主品牌形象塑造。所谓定向邀约,就是企业锁定它的条件,把需要什么样人才的请求发给大街网,大街网通过数据池进行匹配,把合适的并且对该企业有求职意愿的人才档案匹配给企业,此模式最大化地解决了需求和供给之间严重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了效率。而雇主品牌建立则是企业长期建立的品牌维护,通过大企业与职场人士的软性互动,长期跟踪来获取人才的一项向企业收费活动。这种模式也是与LinkedIn 的Recruiter模式最相近的。

与Facebook不同的是,职业社交并不需要用户花费大量的时间,只用在升职或者工作变迁的一些关键时候来更新自己的档案就可以了。如何在关键时候黏住用户,如何优化算法,在简历精准度上更加匹配,这是大街网与LinkedIn最主要的交流问题,也是国内的职业社交都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大街网开通了一些小应用,比如如果有人升职了,系统会自动地发送“恭喜你”的消息,朋友看到了这些消息,就也会有更新自己职业信息的需求;此外,也通过职场身价、职业测评等应用吸引用户。而其他的职业社交网站,除了线上的小应用,也会结合线下活动。

“在吸引用户方面,我们广告投入占比超过60%,也最为高效,线下活动影响粘住的客户最为稳定。”徐凯祥 说。

此外,成立于今年5月份的卧龙阁,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方式切入职业社交市场—主打公司评价,以独家内容吸引用户。打开卧龙阁的主页,你会看到与职场相关的热门话题,主页上的话题和公司评论则成为吸引很多用户的重点。

卧龙阁创始人韩卉介绍,用户在换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果能够通过已经工作的人,对公司文化、面试过程有一些介绍,找工作往往会更加高效。用户可以出于分享公司文化和互动的目的来登录网 站。

创业之初,韩卉最担心的事是,会没有人写评价或者大家带着情绪乱写,后来发现,很多人乐于回答问题并分享经验,总体来讲,网站上呈现出来的内容还是客观的。

与其他提倡职业社交的实名制注册不同,卧龙阁采用虚拟ID的方法,它更加利于用户畅所欲言,用户可以因为对一个公司相同的看法成为朋友,这是韩卉心中的社交模式。只要用户的简历是真实的,就可以有与其他职业社交网站一样的盈利方法。

国内职业社交还在培育市场的阶段,对于刚刚起步的职业社交,市场中的大公司们是否有机会凭借用户规模取胜?

正如Facebook进军社交,LinkedIn并不慌张一样。大街网并不害怕人人网的进入。事实上,在王秀娟创业以前,她曾经参与创办过ChinaRen和人人网,正好在人人网负责过开发招聘的相关产品,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她发现人们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而并不希望在一个娱乐平台上找工作。

新浪微博也是同样的道理。事实上,新浪微博也一直在尝试做“微招聘”,效果并不理想,而大街这时候与新浪微博的合作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而对于传统的网站,前程无忧也正在尝试通过招聘做社交,上线了一款叫做“机会敲门”的产品,企业花钱可以发站内信,用来招人或者做广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用户求职行为隐私的暴露,比如通过社交,前程无忧推送给你培训的广告和会展的广告,构成了对用户的垃圾骚扰。”一位之前曾在中华英才网工作的专业人士分析。

“与三大招聘网站相比,他们还是传统的公司,最看中的还是销售。而大街网从一创建开始,就立志于做商务社交网站,网站的核心是技术和产品,从产品基因上就是完全不同的。”王秀娟补充。从产品基因这一点上,她并不担心与传统招聘网站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