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宝适成功定律:注重细节,以体验的方式持续挖掘用户需求,并反馈到设计中去

祖父、尿布与创新机器

来源:2006年11月 总第128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祝小浩  |  阅读:

帮宝适成功定律:注重细节,以体验的方式持续挖掘用户需求,并反馈到设计中去

如果说有谁温柔地呵护了几代婴儿的小屁股,那一定是维克多·米尔斯(Victor Mills)。这位百岁老人在西方商业史上被戏称为“帮宝适(Pampers)之父”,不仅因为帮宝适日后成为宝洁公司(P&G)的三大支柱产品之一,更重要的,它切实推行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卫生标准及快节奏文化。 
 
米尔斯可没有想到自己能造就一个每年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更没想到他对婴儿养育方式发起了一场革命。“我只是觉得给外孙女换尿布时实在是一团糟,” 这位祖父级的资深化学工程师道出了当时多数家长的心声,并由此将帮宝适的诞生归结为日常生活中的不便。 
 
这个说法,显然过于简化了。事实上,作为宝洁研发部门的领导人,米尔斯非常善于将生活的实际体验和自己的工作资源相结合,从而整体考虑新产品的雏形。 
 
时逢1956年,宝洁收购了一家纸浆厂,米尔斯及其团队的任务正是为之找到用武之地,开发出一些与纸相关的新型消费品。看起来,两个新产品诞生的关键契机都已具备:用户需求加上相应的大批量生产能力。帮宝适就这样从米尔斯手中诞生:它更方便、更洁净,有利于婴儿健康。 
 
其实,帮宝适并非世界上第一个可弃式尿布,后者诞生于瑞典,美国最先引进这种产品的也不是宝洁,而是强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但那种叫Chux的纸尿裤既昂贵又不方便,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只是在旅行等特殊场合使用的应急品。帮宝适的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同类产品。根据宝洁的调查,在20世纪末美国81%的医院使用纸尿裤,94%的家长完全依赖纸尿裤。而对1960年代的多数美国家庭来说,正是帮宝适终结了他们对满载尿布送往洗衣店的卡车的回忆。 
 
以体验的方式持续感知、挖掘用户需求,并反馈到产品设计中去,是米尔斯一以贯之的工作方式。 
 
米尔斯是那种不区分工作与家庭的乐天派,很多新产品最初的试验者都是他的家人。女儿曾笑称童年的自己如同一只小白鼠。而他的外孙女也难逃厄运,成为帮宝适当仁不让的实验对象——“我们驱车去往缅因州,我将她放在旅行车的后挡板上,给她换了尿裤”。 
 
不过,帮宝适的商业化历程可不是换尿布这样轻而易举。1957年,米尔斯团队最早的实验品是可弃的纸质衬垫,置于塑料内裤里。但100份检测样品的反馈并不好。“那些塑料裤使婴儿觉得很热”,米尔斯回忆说。 
 
尽管出师不利,尽管那时美国每年换掉的数十亿尿布中只有不到1%是可丢弃式的,宝洁还是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米尔斯团队开始根据更具体的用户需求,着手对新产品进行修正。 
 
两年后,更柔软吸水、具备全新保湿区域的内裤装产品出炉。这个过程中,研发团队中的一些人也受米尔斯影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试验。同年,宝洁员工手工缝制了37000个纸尿裤,分为胶带粘贴和用别针固定两种样式。这些产品给米尔斯带来了良好反响:在试过Tads, Solos和Larks等名字后,Pampers最终成为纸尿裤史上最重要的名字之一。 
 
1961年,最初的商业化成品在伊利诺斯州试销,单片售价10美分(相当于现在的40美分)。此时,帮宝适已经确立了包括产品、包装设计和广告定位在内的一整套理念。 
 
有趣的是,这一年,米尔斯也从宝洁公司退休,1980年代开始行销世界各地的帮宝适成为他职业生涯的终极作品。 
 
一战时参加海军的米尔斯在华盛顿大学取得化学工程学位,于1926年加入宝洁。在35年的宝洁生涯中,他名下至少拥有 28个专利。从Ivory香皂到Duncan Hines蛋糕粉,再到品客(Pringles)薯片,米尔斯参与创造改进的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与其说他是研发团队的领导人,不如说他是一台研发创新的机器。 
 
为了纪念他的杰出工作,1990年宝洁创立了Victor Mills Technologist Society,用来表彰公司最优秀多产的工程师和发明家。在宝洁看来,米尔斯不仅是一位提高了研发机构水平的真正领导者,在过去的岁月里已然成为创新的象征,而正是这种持续的创新使宝洁成为今日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日化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