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如何借助交易数据打通经脉,并颠覆传统银行?

一本万利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 陈虹霖  |  阅读:

一夜之间,供应链金融遍地开花。电商巨头、物流公司,大宗商品生产商、交易商纷纷抢滩进入,欲从中分一杯羹。

无论是早期入驻的阿里、京东,抑或新闯入者百度、唯品会等,这些电子商务巨头对供应链金融的布局都显得野心十足。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京东已向供应商提供融资余额达14亿元。而传统银行也不甘落后,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近期都先后推出了升级版的供应链金融综合解决方案。

2013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规模已突破8万亿元,预测今年有望突破10万亿元,未来将以每年20%的增速“疯狂生长”。随着更多企业的参与,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供应链金融运营方式正经历一场深度变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火爆

传统银行一直以来都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所谓供应链金融服务,即围绕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上下游客户提供贷款、支付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以中信银行在汽车行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例,其通过与一汽大众、上海汽车、东风汽车等大型汽车集团下的主要汽车厂商合作,向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提供融资。

以汽车上游零部件制造企业为例。在赊销已成为交易主流方式的情况下,自身规模小、自由资金有限、没有固定资产的企业,很容易造成资金缺乏,无力接受大订单。但只要这些供应商与一汽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便可使用应收账款到银行抵押融资。而下游合作稳定的经销商亦可获得相应的信用贷款。如今,中信在汽车行业已与65个品牌建立了“总对总”合作关系,合作经销商达到4915户,融资余额接近1000亿元。

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较为领先,但经营思路各有不同。中信采取“1+N”模式,利用其对公业务优势,直接切入核心企业,打通其供应链上下游,除了汽车行业,中信银行还在钢铁、家电等多个领域积累了多年经验。平安银行则是“N+1+N”,以中小企业为敲门砖作为产品先导期,再渗透至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轴开拓供应链金融业务。

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既稳定核心客户,又扩大了客户群。近年来,银行界空前重视该业务,在进行经营战略转型过程中,已纷纷将供应链金融作为转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之一,除了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都已先后加入战局。

然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浦发、招商、平安等银行都已先后推出了在线供应链金融综合解决方案,可谓原有方案的升级版,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供应链金融已呈现在线、互联、迅速、实时交易的新特点。”浦发银行贸易与现金管理部副总经理杨悦蓉告诉《环球企业家》,通过在线供应链金融,能够实现供应链上交易信息的快速传递,交易效率的提高。通过收集足够多的交易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为那些过去不能获得融资的企业,提供融资的可能性。

  线上

日前,浦发银行推出“和利贷”产品,针对中国移动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提供金融服务。中移动今年力推4G战略,预计到年底销售1亿至2亿部4G终端手机,并完成50万个4G基站部署。如此大的战略扩张依仗于上下供应链的齐力配合,由此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需求。

“和利贷”便是配合该战略提供的专属供应链金融产品。浦发银行副行长姜明生表示,浦发为此准备了400亿,用以满足该战略带来的融资需要。盘活整个供应链条的资金流动,促进中移动网络(基站)建设和4G手机生产、销售。

 中移动供应链条的上游,是众多大型技术设备供应商。它们采购货款一次性支付,但中移动的销售回款却需要一定周期,由此产生资金缺口,自有资金不足而无法有效扩大采购销售规模;中移动的下游,聚集了遍布全国的经销商,若扩大采购规模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周转,自然对4G战略的推广效果产生阻碍。

凭借企业与中移动之间的业务往来记录和交易数据,浦发银行便依此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中移动对供应商的账款支付为上游还款来源;下游则为日常经营收入,包括中移动支付的佣金和相关费用返还。

为此,浦发的供应链金融电子平台与中移动采购结算等ERP系统实现连接。“对接以后,中移动上游供应商的订单信息、支付信息、应收账款信息都自动跑到我们系统里,通过大数据分析方式,采用新的信用评估模型,并可实现全流程在线服务。”浦发银行贸易与现金管理部总经理何卫海告诉《环球企业家》。

无独有偶,今年中信银行与海尔集团签约,将海尔旗下日日顺平台现有的销售网、物流网、信息网与中信的供应链网络金融业务结合,为日日顺平台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便捷融资和支付服务。

原本在供应链金融上领先的平安银行亦不甘示弱。今年7月,平安银行“橙e网”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平安的玩法意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线上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生意管家”是一大亮点,其“订单管理”、“仓库管理”、“运输管理”、“收付款管理”等服务,类似一个免费的小型ERP系统。

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在于,获得供应链上下游足够多的交易数据。无论是浦发、中信银行都是通过与核心企业系统对接得以实现,这些核心企业成为众多金融机构争夺对象,且要想深度合作、获得全面的交易数据并不容易。平安银行此举意在通过自建平台,获得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经营和交易记录,提供后续供应链整合和金融服务,这显然并非易事。

合作

传统银行四处苦求企业交易数据,而各类电商平台通过多年的积累,对此已了如指掌。掌握交易数据,并拥有闭环体系的B2B或B2C电商平台,很自然地找到了切入口,开始迅速抢滩供应链金融市场。

专注外贸电商B2B业务的上海春宇集团便是典型。过去,春宇平台上承接了企业对外贸易“找订单+做订单”的工作,帮助企业进出口,实行通关、物流等。由于掌握众多企业真实的交易数据,能够迅速地了解企业的融资需求,便开始与中信保、银行合作满足这些需求,并实时地把控风险。

春宇集团董事长薛光春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家企业通过该平台出口一批10万美元的货物到美国买家,按信用交易惯例,通常30至60天内才能收到付款。但谁都想马上回收资金,进行下一笔生意。

通过与中信保合作,基于美国完善的征信体系,春宇能很快知道这个美国买家的信用状况,评估一个信用额度,在这个额度范围内先给这家中国出口企业付货款,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如果几十天之后美国买家不付款,中信保可以承担买家不付款的责任。

“春宇首先保证这个交易的真实性,中信保是保证买家有支付能力,两者一结合,我们再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提供这一笔金融服务给企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封闭链条。”薛光春告诉《环球企业家》,他们通常服务于年销售额2亿至3亿元规模的小型企业,银行直接服务它们的成本很高,并且不容易获取真实的交易信息,风险难控制。通过这样的合作,相当于“团购”贷款、再零售给小微外贸企业,各方都发挥了优势、降低了成本,实现多赢。

近期,春宇集团顺势成立春宇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试图开展P2P业务。“更准确的说,应该是P2B”,薛光春表示与P2P网站个人对个人贷款的撮合不同,春宇把自己外贸电商B2B平台上企业的融资需求卖给个人投资者,通过掌握企业真实交易数据,投资者也降低了风险。

与春宇的模式略有不同,京东推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针对京东自己的上游供应商。“实际上,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从2012年就开始了。”京东金融相关负责人告诉《环球企业家》,当年6月,京东开始和包括中行、工行、建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洽谈对接。

2013年1月,京东在上海设立商业保理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并于年底推出具有互联网特点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京保贝”,“与过去的方式不同的是,‘京保贝’使用的是京东自己的资金。” 其优势在于门槛低、效率高,供应商可凭采购、销售等数据快速获得融资,3分钟内即可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过程,并且随借随贷,有效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截止今年二季度,京东已向供应商提供融资余额达14亿元,利率约9%。京东预计2014年整个“京保贝”保持月度复合增长率30%至50%。

对于京东金融战略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其至关重要的一枚棋子。与春宇集团类似的思路,京东将很快顺势杀入P2P业务,按照其供应链金融现有规模测算,若全部切换至P2P平台,未来成交规模不可小觑。

Tags:  电商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