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投行,聚焦财富管理

瑞银大裁员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廖灵君  |  阅读:

入冬的投行一直看不到阳光普照的迹象,不久前瑞银(UBS)的一纸决定,又让这一颓势雪上加霜。

10月30日,瑞银宣布“加速”战略执行,扩大旗下投资银行股本回报率的计划,降低风险承受,缩减持有较大风险资产的固定收益业务,将业务策略焦点重返财富管理。并计划从现在开始至2015年,加速提高集团整体效率,节约成本54亿瑞士法郎,人员规模或将收缩为约5.4万人。

目前,该银行员工数量约为6.4万人,这就意味着近1万人将在未来三年内失去自己的工作,流失员工的分部大致为:英国40%、瑞士25%、美国30%,以及其他地区(包括亚太区)5%。

事实上,虽然欧洲银行业面临的困境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各家机构纷纷爆出裁员决定,但是三季报发布之后,瑞银突然宣布规模如此庞大的裁员计划,以及随之而来雷厉风行的裁员手段,仍然让许多投行交易员不寒而栗。

欧洲某银行一位中国区负责人表示,裁员表面上的原因是外部经济环境恶劣,银行无法独善其身,只好断臂求存缩减成本,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仍旧是银行传统主业与新兴投行业务之间根深蒂固的不调和,“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老话题了,但却时时影响着欧洲金融业大势,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这个矛盾就会凸显。”

突然袭击

虽然早有风声传出,但是到了真刀真枪裁掉员工的时候,瑞银投行部门的人仍然有些措手不及,在Twitter上,多名员工抱怨自己在当天无法使用门禁卡进入银行大厦,或是使用工作邮箱无法发出邮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被裁掉了,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而在裁员重灾区伦敦,瑞银已对固定收益部门的100名交易员启动了咨询程序,其中包括与HR(人力资源部)代表的一对一会面;另据外媒报道,将有一段为期两周的时间让雇员申请在瑞银的其他部门工作,“尽管不太可能有很多人得到重新安排”。

恐怕让这些被裁员工更难以接受的是,瑞银上月引进了一套算法系统,能够支撑每笔交易规模最高可达2.5亿美元的Market CDX北美投资级指数,和5000万美元的投机级基准指数,彭博援引消息人士称,瑞银解雇了CDS Index交易部门主管大卫·盖勒斯(David Gallers),但不计划找其他人交接,因为代替盖勒斯的是上述由计算机驱动的算法系统。

这一点在瑞银的官方声明中也有所佐证。瑞银表示,投资银行相关业务的退出将消除有关的前后台成本,投资银行复杂性和规模的降低将带来整个集团包括企业中心的运营简化,消除过多的管理层级和扩大控制跨度;减少物业的占用,并更专注于科技要求,也将降低成本,“我们将通过设立一个独立的采购实体获得更高效率以支持这一措施。最终,瑞银将在整个银行内实行从前台到后台的精简流程,并简化其产品组合和生产流 程。”

从去年开始的重组投行部门的目标是节省共54 亿瑞士法郎的成本,包括2011年8月宣布节省20 亿瑞士法郎计划,以及额外节省34亿瑞士法郎成本,瑞银预计同期重组开支为33亿瑞士法郎。

“投行人士的利益主导、缺乏约束和高收入在金融危机以来饱受诟病,对瑞银来说,现在已经无力也不需要再养着这么多高薪的投行人员。”前述欧洲银行中国区负责人表示。

一些知情人士表示,瑞银首席执行官塞尔吉奥·埃尔默蒂(Sergio Ermotti)是一位手腕强硬的领导者,他在2011年9月魔鬼交易员事件之后接替前任行政总裁郭儒博(Oswald J.Gru bel)担任CEO,彼时,瑞银开始在他的治下展开代号为“加速”的战略调整工作。

“这位CEO虽然是投行出身,但是在重组投行业务中表现得相当激进。”一位华尔街证券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埃尔默蒂聘请在美银美林工作了20年的老将安德里亚·奥赛尔(Andrea Orcel)联合执掌瑞银投行业务,此次更宣布奥赛尔成为瑞银投资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对于投行业务的整顿和重振,他可谓煞费苦心,战略调整、人事调整的每一步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投行退位

作为一家以咨询业务起家、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主业的欧洲银行,瑞银通过1995年收购伦敦商业银行华宝(S.G. Warbug Plc)和1997年收购美国投行Dillon, Read & Co.,建立起自己的投行业务。而这项业务也确实在金融危机之前为瑞银带来了诸多荣耀,例如在著名的2007年荷兰银行收购案中,瑞银被聘为财务顾问;2006年中国银行港股IPO时,瑞银与高盛、中银国际等投行同为承销商,分得2.5亿美元巨额承销佣金,彼时连美林、中金、瑞信这样的大投行也只能屈居副承销商的角色。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里程碑式的巅峰时刻已成历史,金融危机之后,投行逐渐变为集团的累赘,魔鬼交易员丑闻所产生的23亿美元亏损更助推了这一形势的恶化。

直至今年三季度末,瑞银投行部门前三季度录得税前亏损为28.70亿瑞士法郎,其中,由于近期关于投资银行商誉减值测试,商誉及其他非金融资产产生了30.64亿瑞士法郎的减值损失。

事实上,2011年末,瑞银已经表示从金融危机的低谷中得到喘息,开始每股派息0.10 瑞士法郎,并在考虑到基线股息和其它额外派息的条件下维持总派息比率在50%或以上。但是在恢复利润增长的过程中,投行业务似乎一直没有太大贡献。

在埃尔默蒂的计划中,重组后的瑞银投资银行将专注于顾问、研究、股票、外汇和贵重金属方面的传统优势。投资银行首先必须有实力并成功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除了继续为企业、主权国家、机构和金融保荐客户提供服务,同时还应作为包括财富管理在内的所有瑞银业务部门的强大合作伙伴以支持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点将给集团带来竞争优势”。

埃尔默蒂表示:“我们将继续向所有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为了支持这一点,未来三年我们将对我们所有业务进行总计达15亿瑞士法郎的投资。投资银行在核心业务当中仍将是全球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虽然如此宣称,但实际上投资银行业务被边缘化已成事实,在职能上作为核心的财富管理业务的辅助部门,为了保持瑞银全链条的金融服务而存在。”前述华尔街证券分析人士表示。

而在组织架构上,投行则会分拆为企业客户解决方案部门和投资客户服务部门。企业客户解决方案部门针对企业、金融机构和保荐客户,通过顾问和定制解决方案服务来提供增值,集团认为,“预计这将产生投资银行约三分之一的收入”。

投资客户服务部门则由股票、外汇和贵重金属业务组成,包括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执行、分销和交易服务,并为瑞银财富管理业务提供支持。瑞银表示,“在流动利率和信贷业务方面,我们会保持风险管理能力以配合债券资本市场部和财富管理业务。”投资客户解决方案部门预计将产生投资银行三分之二的收入,并运用约85%巴塞尔协议III 风险加权资产。

路径差异

市场寒冬来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到了为危机前的加速膨胀买单的时候,缩减成本、收缩投行的战略首当其冲,而瑞银也并非唯一。

去年,瑞信公布将裁员3500人,目前该计划亦在执行中;日本野村证券则将砍掉其欧洲现金股票和投行业务的数百个工作岗位;苏格兰皇家银行亦在今年宣布裁员3500人,同时关闭或出售其券商、现金股票和股票资本市场业务,转而集中于固定收益和风险管理领域。

在瑞士较为严格的资本金约束之下,瑞银、瑞信这样的银行往往受到固定收益类业务的负累,不断推进去杠杆化进程。瑞银表示,至2017 年年底,该行根据巴塞尔协议III规定的风险加权资产将进一步减少至低于2000 亿瑞士法郎;而投资银行则将从2013年1月1日起,在低于700 亿瑞士法郎的巴塞尔协议III 风险加权资产之下运 营。

此外,沃克尔法则在金融危机之后被欧美国家的监管部门提上日程,多家“大而不能倒”的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了重新调整银行定位的过程。然而,跻身“全能银行”来之不易,是否剥离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是一个艰难、痛苦而漫长的抉择。

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多华尔街和金融城的业内人士曾以为瑞银会彻底抛弃投行,出售或者关闭该项业务,瑞银董事长埃克塞尔·韦伯也曾表示,瑞银甚至考虑过一个更加激烈的措施:关闭投行部门。但实际上瑞银方面的做法却一直是修修补补,不愿意放弃“全能银行”的架 子。

此时,不少人拿出德银与之相对比。此前,德银也通过一系列的出售、重组等行为,在全球范围内对零售银行业务进行收缩,转而大力发展投行业务,刚刚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德银净利润同比增长3%至7.47亿欧元。据彭博报道,德银认为三季度利润意外上涨是由于投资银行收入超预期。

实际上,欧洲央行为了提振欧元区国家的流动性,于8月份宣布将大规模收购债券,这一消息使得欧洲证券发行规模在今年三季度大幅攀升,这对于将主业放在投行业务上的德银来说是一项利好,三季度末,其市场份额达5.8%,在欧洲所有投资银行中排名第一位。

当然,即便在同一战略之下,对于不同市场,瑞银的路径也有所区别。一位瑞银中国区总行人士称,本次裁员计划涉及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内容很少,不会对中国区人事安排及战略部署有太大影响,“事实上,在欧美宣布重组投行及裁员的计划之后,市场及股东是持肯定态度”,“从那天开始,瑞银的股票一直在上涨,说明我们的战略调整现实可行”。

Tags:  瑞银 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