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耗时最久、波折最多、政策突破最大的银行并购案收官

花旗集团竞购广发行终成正果

来源:华尔街日报  |  作者:华尔街日报  |  阅读:

 

美国花旗集团(Citigroup)全球企业与投资银行亚太区首席执行长杜睿彬(Robert Morse)表示,在历经长达1年的竞购战后,广东发展银行(Guangdong Development Bank)于周四宣布选定花旗集团为其股份的优先收购方。

根据广州签字仪式上公布的一则声明,由这家华尔街银行业巨头牵头的财团将共支付31亿美元收购广东发展银行85.6%的股份,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击败了法国兴业银行(French bank Societe General SA)。

上述交易还有待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简称: 银监会)的批准。若交易完成,花旗牵头的财团将实质性地获得广东发展银行的管理权,尽管中国规定了外资在中资银行中的持股上限。

上述声明显示,花旗集团将获得广东发展银行的20%股权,其余股权将由财团中的其他各方获得。分配情况如下:国际商业机器公司(Business Machines Corp.)获得4.74%,国家电网公司(State Grid Corp.)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China Life Insurance Co.)分别获得20%,中信信托(CITIC Trust)获得12.85%,Puhua Investment获得8%。

花旗集团高级国际专员Bill Rhodes称,该收购交易标志着花旗在中国的经营层面上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担任广东发展银行的财务顾问。

花旗将成为第一家直接经营中资银行的外资银行,该行将管理广东发展银行的日常业务以及遍布全国范围内的501家分支机构。

2003年底,中国监管部门规定外资在中资银行的持股比例上限为25%。今年早些时候,花旗在对广东发展银行的初步竞购中未能获得该限制的豁免权。

花旗集团及其他外资银行向中资银行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以期从中国数百万中等收入者对信用卡及抵押产品的需求中获利。据资本市场数据提供商Dealogic称,自2005年以来,外国投资者已耗资186亿美元用于收购中资银行少数股权。

然而外国投资者面临着无数挑战,其中包括来自数家国有银行业巨头的竞争,这类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未能开放自身分销网点,外资银行采取了在国内中资银行持股的方式,以接近规模庞大的消费者基群。

但是花旗集团已将目光瞄向了中国状况最差的银行之一;当时广东发展银行面对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及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已是不堪重负。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表示,其资本充足率当时为3.87%,低于中国政府规定的8%的标准;其2003年底的不良贷款率为18.32%。

惠誉国际评级的银行分析师Kate Lin表示,目前政府尚未发布正式公告表示,在向外国投资财团售股之前,将帮助该行调整资本并清理资产负债表。

Kate Lin称,如果政府不同意在售股之前调整资本,则胜出的外国财团将不得不亲自动手改变广东发展银行的状况,这将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因为该行资金薄弱且资产质量不佳。

尽管广东发展银行财务上沉荷在身,但花旗集团仍成功地汇集了一群有意向的投资者。蓝筹股科技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亦在本周早些时候加入了该财团。

该交易 逢近期中国对外资银行政策发生变化之际。

根据中国国务院周三晚间发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国将自12月11日起取消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开展人民币业务的限制,并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分行。而按照当前的规定,外资银行可从事外币的存贷款业务,但人民币业务仅能向25个城市的企业提供。新的变化将允许海外银行向中国消费者提供抵押贷款及信用卡等产品。

中国要求外资银行进行本地注册的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亿元,对于在本地注册的外资银行,其分行注册资金必须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