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走过水土不服的阶段,扩张提速的外资银行被泼了一瓢冷水,未来很可能不得不再次调整其在华攻略

外资银行进与退

来源:2005年6月 总第111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 王晓嘉  |  阅读:

近日,行将退休的银监会副主席史纪良在“第一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上释放了一个令外资银行心惊的政策信号。史纪良表示,将在坚持开放的原则下,强化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史还列举了两个将可能实施的政策:一是在审批正常准入申请时,将会充分考虑机构过于集中的问题,鼓励外资银行去内地和中西部城市;一是限制入股中资银行的数量,一家外资银行将最多被允许持有两家本地银行的股份。
  
尽管银监会一位官员试图挽回影响,澄清这是史的私人学术讲演,但又说明:在外资银行投资国内银行方面,银监会正在酝酿更详细的相关管理条例,但没有具体时间表。
  
就在2004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还曾多次表示,银监会鼓励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适度限制的政策信号的释放也许来自于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参与中国金融市场转轨进程的一种隐忧。
  
“如果只是作为旁观者,从金融安全的角度上讲,我很理解银监会的做法。”一家外资银行北京分行的副行长说。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版图与政府所希望借助外资促进中资银行改制的版图并不相同,沿海的很多好的银行被买走了,剩下的只能是质量很差的银行。
  
而且,虽然外资银行持股比例未达25%上限,但是一些中资股份制银行股权分散,实际上外资已得到了话语权。在深发展,外方投资者新桥只有17.89%的股份,但是一样任命行政一把手。深发展的十名非独立执行董事当中,来自新桥的董事成员有五位。五位独立董事中,亦有两位是外国银行家,新桥在董事会中占优势。
  
参股浦发银行,花旗并未投入太大力量,仅提供一些技术援助就掌控了浦发的信用卡业务,现浦发信用卡中心的首席执行官和四个部门的正职均来自花旗,浦发行的人只担任副职。
  
国泰君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伍永刚也表达了担忧,一些中资银行治理结构混乱,国有股权部分没有真正的出资人代表,往往难以实现合资的初衷。
  
不过,在听到这一将可能出台的决策时,汇丰银行北京分行一位女士“啊”了一声。对于外资银行,这不是个利好消息。
  
外资银行在华并非一番风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的一份研究报告《转轨中的金融业开放与外资进入:制度框架与政策趋势》显示,2003年底前,不良贷款率超过20%的外资银行有24家,超过90%的有7家,其中一些银行已经黯然关张。直到2004年,外资银行才开始恢复性增长。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已率先进入盈利期,落户上海的外资银行及代表处存贷款增幅均高于同期中资商业银行。
  
度过适应期之后,外资银行迅速进入兴奋期,汇丰、恒生、荷兰银行纷纷增设分支机构,渣打也期望于2008年前,投资3400万美元,使在华网点突破20家。  而外资银行最属意的还是借助资本运作,参股中资银行,以实现其成本最低的业务扩张,仅仅是银监会成立以后,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案例就超过十家。
  
“外资银行自然希望多参股几家银行,这样一旦政策允许,他们可以把这几家银行并在一起,实力强劲。”上述外资银行副行长说。
  
不过,如果银监会真的轻踩刹车,外资银行的扩张热情就不得不降低温度了。
  
银监会希望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内地和中西部,但对于外资银行来说,这显然并非最佳选择。2003年底前,97%的外资银行都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仅6家。  目前的大致格局是欧美金融机构转战长三角,中小港资银行登陆深圳。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如何布局是与其效益联系在一起的,目前这种格局的形成缘于其经营地域的逐步调整:珠三角地域港资和台资企业较多,欧美资企业的中国总部大多位于上海。如果银监会真的开始限制,且没有促使跨国公司迅速转移到中西部的有效配套政策,外资银行就不得不放慢扩张的速度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对调整外资银行地域结构的提法持反对意见,称监管部门无权限制外资银行分行布局这一企业行为。
不过,在此之前,相似的调控措施曾取得过成效,例如在上海,当时为了开发浦东,监管部门一度要求外资银行如果在上海设置分行必须落地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