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业无望得到美国式的行业救助,汽车制造商只能寻求自保

欧洲汽车业日薄西山

来源:《华尔街日报》网站  |  作者:《华尔街日报》Sean Walters  |  阅读:

鉴于无望获得美国式的行业救助,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们只有寻求自保。菲亚特公司(Fiat)首席执行长赛吉奥•马奇奥尼(Sergio Marchionne)周一的话说得没错,这家意大利汽车业巨头无法继续保持独立,公司需要一位合作伙伴。但想法和现实毕竟还是两码事。
 
菲亚特的问题在于它是欧洲六大汽车制造商中规模最小的一家,今年产量仅略超过200万辆。而马奇奥尼表示,汽车生产商要生存下去,每年的产量至少要达到400万辆。而且尽管菲亚特今年能够实现20亿欧元的利润,但下一年的前景却十分黯淡。仅11月份一个月,欧洲的汽车销量就下滑了25%。而摩根大通(JP Morgan)更预计欧洲市场2009年的汽车销量将缩水15%。
 
从一般的经验来看,需求每下降1%就会造成行业经营利润下降5%。如果预期汽车销量下滑的局面持续到2009年以后,整个行业将陷入亏损境地。根据高盛(Goldman Sachs)的计算,要想让欧洲汽车行业的利润回到2007年的水平,就必须裁员26%,相当于裁员超过350,000人,并将带来230亿欧元的成本。要消除700万辆的过剩产能,该行业颇有一段路要走。
 
政府方面恐怕也是爱莫能助。欧盟(E.U)成员国援助规定意味着几乎没有对汽车业进行直接救助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欧洲各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有限的措施来帮助提振消费需求。举例来说,法国向雷诺公司(Renault)和标致(Peugeot)的金融子公司放贷10亿欧元;德国下调了汽车税,耗资14亿欧元。但政府措施在促进需求方面往往收效甚微,反而更有可能耽误重组。
 
但合并也只是理想中的解决方案,在实际情况下汽车行业的并购交易是出了名的棘手,可能遇到的问题纷繁复杂:难以对付的行业工会、生产平台和技术无法统一,更不用说文化方面的分歧了。的确,眼下的经济放缓给统一思想带来了一个契机。菲亚特希望并入其他公司的想法至少显示出,该公司已经意识到了经济领域的现实问题,这一点是颇为难能可贵的。但面临的障碍就在于,潜在买家可能会等到菲亚特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时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