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时装设计师开始在西方的时尚阵营内崭露头角

时尚生力军

来源:《华尔街日报》  |  作者:《华尔街日报》  |  阅读:

1954年,初出茅庐的设计师卡尔•拉格斐尔德(Karl Lagerfeld)和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在一场时装设计大赛中狭路相逢,最终二者都借这场大赛进入时装界。今年,这样的竞赛再度兴起,而最终的结果反映出一个新的时装天才发源地的出现:中国。

两位中国设计师邱昊和邵佳跻身羊毛标志(Woolmark)大奖的10位决赛者之列,将于周四展示他们的作品。该奖项将为获奖者的品牌提供逾15万美元奖金。

在多年来支撑了奢侈品行业的发展之后,中国如今又成为培养设计人才的摇篮,从在中国庞大的纺织产业中寻求工作机会的年轻欧洲设计师,到正在成长的一代本土设计师,都在这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土壤。

就在羊毛标志大奖开始前几个小时,马可将成为第一位在巴黎展示高档女装作品的中国设计师。还有三位中国设计师将在9月的巴黎成品时装周上亮相。

在中国时装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的不断壮大。对于时装公司而言,中国的强劲需求现在正抵消美国开支滑坡的影响。中国游客推动着欧洲的销售额。法国时尚联合会(French Fashion Federation)主席迪迪耶•格伦巴赫(Didier Grumbach)说,毫无疑问,中国是一大宝贵资源。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中国人不光是购买更多的服装,还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送进国内外花费不菲的设计学校。在伦敦的中央圣马丁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中国设计师去年占了外国学生的15%。这所学院是迪奥(Dior)的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等著名设计师的母校。

中国时装设计师崭露头角标志着中国进军时尚行业的最后一段旅程。多年来,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成本以极低的价格出口纺织品。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鼓励孩子向医学或金融业发展,一直以来都阻碍着中国培养出能在欧洲时装界发号施令的设计师。

现在这种情况正开始发生变化。格伦巴赫经常访问中国;他目前在安排一批中国设计师今年8月赴法国时尚联合会引以为傲的设计学院学习,圣罗兰和瓦伦蒂诺•加拉瓦尼(Valentino Garavani)等设计师都曾在该学院进修。

法国接纳中国设计师将有助于改善两国之间最近陷入低谷的关系。今年4月,奥运火炬到达巴黎时,抗议者包围了中国支持者,并袭击了火炬手,其中包括一名坐在轮椅上的中国姑娘。巴黎市长德拉诺埃(Bernard Delanoe)最近授予强烈抨击中国的达赖喇嘛(Dalai Lama)巴黎荣誉市民称号,引起了北京市长的强烈不满。

虽然中法两国的时装界关系融洽,但一些法国时装设计精英表示,中国设计师还需要展现原创性。Elle法语版主编、羊毛标志大赛评委韦罗妮克•菲利普拉特(Veronique Philipponnat)说,许多中国设计师仍然是将日本和欧洲风格掺杂在一起,而不是打造自己的风格。她说,现在还说不出一个有创意的中国品牌。

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Musee des Arts Decoratifs)时装总监帕梅拉•戈布林(Pamela Goblin)强调,如果说中国设计师缺乏创意的话,一部分原因应归咎于欧洲。近百年来,欧洲设计师一直运用中国艺术和传统服装来给自己的作品加上些许异国情调。

多年来,圣萝兰、汤姆•福特(Tom Ford)、穆西娅•普拉达(Miuccia Prada)、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等设计师都曾在作品中运用中国元素。法国时装品牌迪奥将富有魅力的上海图景应用到其高档女装作品中。

虽然展现中国元素可能会显得陈腐,但避开它也有风险。30岁的邱昊回忆道,一位伦敦批评人士曾经告诫他,他的设计在欧洲商场里永远不会引人瞩目,因为它们“不够中国”。

邱昊最近的设计作品以飘逸的长衣摆为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戏剧服装的特点,但他通常避免太过明显地运用传统元素。这位设计师说,运用龙、凤或是中式衣领和盘扣等非常明显的元素不是我的风格。他在上海设计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服装。

寻求独特的中式风格也与中国几十年来的集权统治相冲突,后者压制个性、推崇千篇一律的外表,比如以毛泽东命名的蓝色“毛式服装”。

从小到大,邱昊一直不喜欢父母为了跟别人一样而习惯穿戴的“伪装”。相反,他对祖母讲述的文化大革命以前“大上海”的迷人生活非常神往。他回忆道,我能感到服装魅力的火花在我眼前闪烁。

大学时,父母给了邱昊1,300美元买电脑,他却就此开始涉足时装。他拿这笔钱买了缝纫机和面料,缝制了自己的第一批时装作品,送到老家苏州的一家小时装店里售卖。

距上海以北约800多公里的啤酒城青岛,邵佳的父母一直在存钱供他们唯一的孩子上大学。中国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在会计学或工程学之类的领域拿个学位,好实现可靠的投资回报。

今年24岁的邵佳当时却另有打算。她被北京理工大学新开设的服装设计专业录取,毕业后,她进入法国杂志L'Officiel中文版工作。随后她又说服父母送她去米兰的欧洲设计学院(European Institute of Design)攻读硕士学位。本来就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邵佳住在米兰一户人家,暑假在托斯卡纳山区小镇度过,这样也学了些意大利语。

受阿玛尼和加拉瓦尼等意大利设计师启发,邵佳找了一位大学时代的北京朋友充当她的得力伙伴,那位朋友在纺织品行业有一些关系。他们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在北京为邵佳开一间工作室。

在周四的羊毛标志大赛上,邵佳和邱昊将与来自日本、美国和比利时等各国的另外8名选手展开角逐。

赞助羊毛标志大赛的澳洲羊毛出产协会正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组织拉格斐尔德和圣洛朗那场比赛的机构。对羊毛标志品牌来说,这一奖项的目的与当时并无二致:发掘有才能的年轻设计师,并确保他们以创新方式运用羊毛。

1954年,拉格斐尔德获得了最佳外套设计大奖,而圣洛朗则在晚装类胜出。今年,该大赛作为一年一度的赛事重新开办,将不会分不同类别颁发奖项,所有奖金将由一名获奖者独得。部分资金将用于赞助获奖者在即将举办的巴黎时装周上举行展示。

虽然邵佳和邱昊都表示已经为本周的最后决战做好准备,但两人都不想被过多关注。染了深紫色头发、戴着宽边眼镜的邵佳承认自己不喜欢拍照。她为羊毛标志大赛设计的作品摒弃了巴黎时装界惯有的浮华绚丽,并将人体脊柱和肌肉组织的医学图解运用到图案上,背部结了一个错综的羊毛系带。

邱昊也不事张扬。虽然在时装界,自我标榜仍是无可避免的现实,但邱昊表示,他还是喜欢专注于设计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