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斯卡上折桂的《血色将至》展现的是一个残酷的美国梦,以及现代“石油人”的诞生

石油!石油!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8年3月5号刊 第5期 总第152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倪妮  |  阅读:

新墨西哥州地下深邃而狭小的洞穴中,一个孤独的男人紧握铁镐不断地向坚硬的墙面敲击。当他爬上地面蜷缩在夜色中的篝火前,呼啸的风声掠过这片美国西南部空旷静止的荒原,天边传来隐隐的雷声。第二天,他又回到幽暗的地下世界,这次几块岩石松动掉落。男人捡起其中的一块,吐了口唾沫并擦去其表面的尘土,岩石闪露出些许银色的光芒。接着是炸药和爆破。当他再度回到地下,木梯的一格忽然松脱,他摔断了腿。黑暗中,男人第一次打破沉默,痛苦地呻吟着“不”。但他并没有过多地关心自己的腿,而是捡起身边的石块,反复说着“她在这里”,“她在这里”。

当时是1898年,这个名叫丹尼尔·普莱恩维尤的矿工用一条腿换来了342美元。当他再次开口时,已经从一个沉默寡言的掘金者变成一个能言善道的“石油人”,并且不再是孤身一人。他的儿子H.W如同合伙人般坚定地站在父亲身旁,看着他游说一群人将土地卖给他开采石油。

这就是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并的《血色将至》,讲述着在石油引领的美国世纪到来之前,一个强大却孤独的男人如何依靠自己的双手追逐财富和野心。家庭、信仰、求生和贪婪掺杂其中,而石油是一切的线索和催化剂。

影片改编自厄普顿·辛克莱尔出版于1927年的小说《石油!》。虽然只使用了前150页的内容,但书中所描写的情景却让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印象深刻。当辛克莱尔与妻子来到风景如画的加州西格拿尔山一带时,一度被规划成度假村的那里最终变成了油田。从石油冒出土地的那一刻起,整个社区就陷入彻底疯狂的状态,目之所及都是赤裸裸的贪欲,这就是《石油!》的创作初衷。而“血色将至”一词出自《出埃及记》第七章:“埃及到处都是血色将至的景象,即使是木制或石头容器也不例外。”

当加州沉浸在金银矿的狂热中时,很少有人注意到从地底经常渗出一种黑色粘稠物质。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名叫比利·史密斯的铁匠在Titusville发现了石油,这个小城的平静就此被打破。最初石油无法被抽取出来,而且当时石油的主要用途是充当润滑油、照明和给人畜治病。一个名为乔治·比塞尔的纽约律师和詹姆斯·汤森德的纽黑文商人在得知石油是绝佳的照明能源后创立了第一家石油公司,专门开采Titusville附近漂浮于水面的石油。这个公司后来变成了塞内卡石油公司,他们派去Titusville的爱德华·L·德雷克在1859827日钻出了第一口能取得商业成功的油井。

石油时代的序幕就此揭开,这些在地下涌动的黑色黄金逐渐成为驱动现代工业文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石油所能带来的巨大财富与权力足以使人疯狂,石油开始取代黄金成为无数罪恶、阴谋与堕落的幕后黑手。这或许是最初发现石油的人所从不曾想象到的“血色”。

“石油人”的诞生

影评家们将这部电影称为史诗,但在某种意义上,《血色将至》展现的并不是美国石油产业如何恢弘壮丽地喷薄而出,而是“石油人”(Oil man)的诞生。这种人不是普通的石油商人,甚至不是单纯的“石油大亨”。他们诞生于汗水和鲜血,将寻找和买卖石油视为生存的意义,自我成就,追逐巨大的财富却注定无法享受它。拥有爱尔兰血统的丹尼尔·戴-刘易斯通过演绎“石油人”普莱恩维尤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而后者的原型是同样有着爱尔兰血统的上世纪美国石油大亨爱德华·劳伦斯·多赫尼。

与普莱恩维尤用29年打造自己帝国的艰辛类似,多赫尼也有20年四处飘流的境遇。在涉入石油业前,他尝试过各种辛苦而低下的职业:赶骡人、挑果夫、唱歌的侍者,甚至是皮条客与持枪歹徒,当然,还包括“淘金者”。但多赫尼最终被人们记住的身份,是泛美石油运输公司的老板。

好的运气总是能带来好的财富。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多赫尼偶然遇到一个赶车的黑人,他问对方车上柏油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是“树脂”。但凭着曾经开矿的经验,多赫尼很快认出这是石油,并发现它来自于洛杉矶中部的Westlake Park(现名Douglas MacArthur Park)。

身无分文的多赫尼敏锐地嗅到金钱的气息。他找到以前一起挖矿的伙伴查尔斯·坎菲尔德,两人拼凑了400美元赶到当地买下小镇边界的一处空地。依靠锄头、铲子、决心与肌肉,他们挖出了一个155英尺深的矿井,然后用削尖的桉树继续钻孔。

1892114日,他们在地下460英尺处挖出了石油。起初产量为一天7桶,很快这个数字变成了40桶。石油带来的繁盛一直在持续,接下来的几年里,石油源源不断地从小镇边的3000口油井中流出。到1899年,市场开始趋于饱和,石油泡沫破裂。但多赫尼已经积攒了巨大的财富,并以低价买下更多的土地。当石油经济再度复苏时,他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洛杉矶并不是南加州唯一漂浮在石油上的城市,多赫尼的石油王国逐渐向外扩张,甚至延伸到了墨西哥,他早年拼命掘金却一无所得的地方。这一次,多赫尼在石油上的好运让他再次取得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功。墨西哥挖掘出的第一口油井日产量是15000桶,而第一口巨型油井“Casiano No. 7”在被控制住之前,每天向天空中喷出402000桶石油。1925年,多赫尼的总资产预计超过1亿美元,一度被认为是美国最富有的人,甚至超过约翰·D·洛克菲勒。

多赫尼对贿赂、恫吓与欺诈等伎俩熟稔于胸,他早年厮混过的地区的长官们用强硬、无情来形容此人。有传言说他杀过人,考虑到他的背景,这很可能并不是妄加的猜测。但功成名就以后,再没有人将穿着上等花呢西装的多赫尼与墨西哥边界的“小混混”联系起来。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普莱恩维尤的身上。这个宽银幕中的“多赫尼”同样是从矿工脱胎为“石油人”,在惨烈的生存环境中演变成一个具有独到眼光和雄心壮志的野心家。当他带着H.W来到希望之地加州小镇伊丽莎白之初,就清楚地表白要自己建设输油管道,省去所有的铁路、轮船运输成本。石油开采成功后,普莱恩维尤更是拒绝了标准石油能让他安心养老的一次性高价收购,而选择了愿意同他一起建设输油管的联合石油。对于“石油人”而言,财富并不是终极目标,他们追求的永远是更大的成功和更大的自我。

温情与落寞

尽管石油“淘金热”席卷了整个南加州,但这并不是《血色将至》的内容硬核,普莱恩维尤坚强却落寞的背影才是真正的主角。在伊丽莎白镇口若悬河并大获成功的,与在新墨西哥州埋头挖矿的始终是同一个普莱恩维尤:他并不贪婪,但执着地只相信自己的双手;他其实不愿说话,只想埋头工作;他从来不畏惧苦力和伤痛,并将真实的感情深深地掩藏在内心深处;因为靠自己的汗水与鲜血建造起庞大的帝国,所以不会给任何人怜悯与施舍。正如普莱恩维尤自己所言:“我不喜欢解释自己……我在自己的内心较劲。我不想任何其他人获得成果,我恨大多数人……我想赚到足够的钱以使我能远离每个人。”就像他姓名(意为“坦白的观察”或“直白的视野”)所暗含的寓意,他对这个需要用血泪与残酷来求生存的世界从来没有幻觉,甚至没有梦想。

尽管如此,普莱恩维尤仍然对儿子H.W和弟弟亨利付出了真正的感情,虽然他利用前者塑造一个珍惜家庭的虚假形象,并在最后说出其身世与之决裂,又在发现后者的真实身份后枪杀了对方。相比将野心和贪婪隐藏在仁慈的上帝的这一面具之后的传教士伊莱·桑戴,普莱恩维尤的冷酷显然更真诚。就像导演安德森所说的,尽管我们并不赞同普莱恩维尤的做为,但是我们能理解他。

现实中的“石油人”同样会从冷酷的面具下偶尔流露出些许温情。多赫尼和洛克菲勒一样乐于向各种基金会捐款。他曾资助建立一所教堂,并出钱创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图书馆。他也曾用5天时间驾驶自己的私人游艇去接一个并不认识的生病男孩,后者只是他一个朋友兄弟的儿子。而在第一任妻子不明原因失踪后的半年里,多赫尼娶了一位与前妻同名同姓的女人。

这些生活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石油大亨是真正有血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却空洞的影子。他们不择手段却又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们的经历是见证时代变迁的不朽传奇。但当多赫尼在1935年逝世时,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他所创造的财富和辉煌,而是他那轰动一时且影响深远的贿赂案。1949年,多赫尼石油帝国最后的石油生产资产被卖给了现在同样已经不复存在的加州联合石油公司。

这或许说明,普莱恩维尤式的“石油人”已经随着他们的时代死去,帝国不再由鲜血和汗水筑就,权力和野心也不再是公开放在桌面上的游戏。而在油价突破100美元的今天,真正血色的未来隐藏在不可见的角落,并且尚未到来。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