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两岸的世博会遗址能否被改造为中国的“大都会”、“奥赛博物馆”?

世博馆迎来艺术春天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陈敏  |  阅读:

毗邻浦江、位于苗江路上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曾是上海南市发电厂,历经世博会城市未来馆这一中间过程,在2012年10月以中国第一座公立当代艺术馆的身份再次亮相,有别于基金会、私人、企业设立的当代艺术场馆。对于因先锋而敏感的当代艺术来说,不啻是一个里程碑。

英国《金融时报》为此再次惊呼行政力量下的中国人效率之高,“上海斥资4亿元人民币将一个19世纪的工厂改建成艺术博物馆。它花了多长时间?9个月。”英国人一定想到了泰晤士河畔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两者都是由发电厂改建,相似的工业流程,体现在建筑外观上构成了相似的轮廓线—河岸旁的一个大盒子式的主体空间+一根高耸的烟囱。

泰特的改建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虽然自1981年停止发电到2000年5月才正式开馆,期间关于这个黄金地块到底该如何利用的纷争从未停止。如今它已是伦敦进入21世纪的标志,成为仅次于著名的塔桥、大本钟之后的第三大旅游景观,并带动了泰晤士河沿岸老旧工业区的转型,成为伦敦的新的时尚街区。

这也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想要达成的愿景,成为上海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力。与之隔江眺望的另一栋世博标志物—曾经的“中国馆”也在同一天重新开幕,新名字是“中华艺术宫”。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宗明干脆直接类比:“中华艺术宫在规模、配置上将接近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奥赛博物馆等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对标就是纽约的MOMA、法国的蓬皮杜和伦敦泰特。这样的雄心下,必然将两个最黄金的地段留给艺术馆们。

2012年11月,当中国工程院崔恺院士来到整修一新的苗江路时,他的评价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改造,不管是空间的丰富度还是空间的品质都优于泰特。在国内有类似的公共艺术场地,比如北京的798。早年,798工厂由德国人援建,后来艺术家们进行自发改造成了今天的艺术聚集地。崔恺认为,真正以建筑师全程参与,系统化的把空间艺术重新塑造,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一则很完整的案例。这对于改建的主设计师章明来说是最大的鼓舞。

7年前,章明第一次进入原南市发电厂的这片厂区时,四组巨型发电机仍正常运作,“机器轰鸣令人振奋,”章明向本刊回忆道。在建筑师的创作激情被激发的同时,章明也看到这个建于1985年的老厂房其实只有“简陋的薄铁皮外壳”,还在“漏风漏雨”,与历史悠久、砖结构的伦敦泰特相比,“基础弱、改造难度大”。

彼时,章明的任务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未来馆的设计,利用这个场地的1、2层空间,为既定展示内容和固定展览路线来做空间设计。2011年3月,章明又一次接到文广局的电话,得知改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消息。他和自己的团队便开始寻求“弥漫性探索”感的互动空间方案。对于“没有逻辑的当代艺术”展示,章明希望打破传统的“白盒子”式的布局,提供多样化的流线供参观者探索。并且这一次,他要充分利用整整7层的巨大空间,将未来馆128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拓展到41000平方米。

扭来扭去的空间设计从建筑上来看是一大亮点,然而对于展示艺术的空间来说,似乎又显得不合常理。建筑奇才弗兰克·盖里(F.O.Gehry)设计的声誉全球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就曾引来各种置评,“你应该提供白盒子、最纯净的空间给艺术家,去展示他们的作品。”盖瑞则毫不客气地回击,“你有能力让你的作品和我的空间互相辉映,达到最佳状态,没有能力,就不要来。”

要将此前的世博馆改建成艺术博物馆,不仅要与盖里所面临的问题狭路相逢,更多的困难在于,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四面围墙的建筑拆解改造为公共艺术空间,是推倒重来还是沿袭传统,并融入新元素,这其中的平衡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对于“未来馆”这个曾经的中间态,章明选择了尽可能多的保留。当遇到原有外墙钛锌板由于2年时间的氧化与新安装材料出现色差时,章明坚持了保留,“毕竟拆除就是拆除历史”。而色差问题,就“让时间去慢慢融合色彩”。

建筑和城市不能割裂历史而存在,世博未来馆在这座建筑上留下的印迹不应该被割舍。作为南市发电厂所代表的工业文明的每一个铆钉、每一个孔洞、每一组齿轮,都有着不言而喻、令人震撼的机械美学,章明都希望尽量保留。最终内部的绿色发电机部件、红色吊车,以及外部的橙色粉煤灰分离器、巨大的烟囱等都成为诉说历史的强烈符号。

“建筑家要考虑到所有进入到这个场馆中的人的体验,艺术家不管这些,他们只考虑人站在他的作品前的感受。”章明意识到这当中存在的冲突,他希望艺术能走下殿堂,进入人们寻常生活,为此他考虑到建筑艺术上的取舍,体现公共空间上的舒适与美感。

艺术博物馆的大门是开放式玻璃门,前来参观者可以从入口直接通过侧面电梯上到五楼的屋顶去喝咖啡、看风景,或者去三楼的当代艺术图书馆。“哪怕不看艺术展,来露天平台或者艺术品商店转一转,让这里成为人们很平常可以去的地方,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的感觉也很好。”章明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5层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露天大平台是滨江地带最大的天台,也是向公共开放的城市阳台与室外艺术展场,在这里凭眺,浦江景色一览无余。与章明的开放性、日常性理念的设计形成鲜明对比,目前博物馆外还有世博遗留的一整圈围墙,场馆仍由世博集团的下属公司来日常运营。出了围墙,进入的是一大片“冷清”的世博园区,路上基本没有行人和过往车辆。原本在博物馆北侧打造文化创意街区的计划,怕是没有余力再创速度记录。连章明也只能摇头,“现在就是太慢了。”已经开幕的博物馆,面临着一个尴尬的时间差,它只能静静等待。

Tags:  世博馆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