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这座古戏楼见证了京剧的诞生

正乙祠300年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陈丹琼   |  阅读:

 

那些真正了解北京的人才知道,前门西河沿街的一条胡同里深藏着北京最著名的古戏楼之一——正乙祠,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地方难找,管理者不得不在20米开外的电线杆挂上戏楼的牌子作为路标,即便如此,慕名前来的观众仍需要将车停在比邻的全聚德和平门店。

在悠久的历史中,正乙祠曾名流云集又数遭劫难。1930年代,谭鑫培、梅兰芳、王瑶卿等名角都在这里登过台,辉煌之后也曾被用作仓库、兵营,甚至戏台被砌起来变为招待所。1994年一位浙江企业家偶然路过决定出资修缮经营,但终因个人资金能力有限三年之后正乙祠再次关张,不过得幸这次修复,这座坎坷的古戏楼留下了87岁的著名书法家王遐举老人的绝笔墨宝,书有“正乙祠戏楼”的匾额至今仍高高悬挂。

在正乙祠沉寂的日子里,1996年,同有北京四大古戏楼之称的湖广会馆正式对外开放,另外两家恭王府和颐和园的戏楼早已成了旅游景点。15年后,湖广会馆已经用著名的京剧段子站稳了脚跟,同时还经营私家菜有了盈利。纯木结构的正乙祠,则因为不能使用明火的规定误打误撞走上了一条更贴近传统戏剧文化的发展道路。

2012年正乙祠屹立300年,因为前不久才修复过,大门立柱的朱漆依旧鲜亮,格局仍遵循老式戏园子的传统,戏台三面开放,正前方和两侧有上下两层的开间式包厢,中间是个200余座位的看池。戏台上,一段回顾梅兰芳的黑白影像过后,擂鼓、剑舞和漫天的长稠轮番上演,衣履环佩熠熠生辉,极尽排场。唱旦角的男子扮妆、身段、唱腔都极具美感,仿佛让时光穿回梅老板亲临正乙祠的年代。这是已经演出180多场的剧目《梅兰芳华》,其中那些精彩的场景正是选自梅兰芳不同时期的经典折子戏《抗金兵》、《霸王别姬》和《天女散花》。

《梅兰芳华》是正乙祠的第一个好生意,先后经历两个公司打造成现在的版本。一开始的经营者是成功运营皇家粮仓《牡丹亭》的总监制王翔,后者已经是北京高端文化演出的一个经典案例,《梅兰芳华》的制作也延续了特色地点加品质剧目的思路。王翔首先找到梅葆玖和北京梅兰芳京剧团,商定表演,再由戏剧导演李六乙做改编,避免了普通的戏曲联唱,使之能够完整成剧。不过就像电影《梅兰芳》反响不佳,《梅兰芳华》也并没有带来理想中的受益,还因为难以支出梅剧团每次40多名专业演员的开销,中止了合作,好在此时古戏楼和高端文化消费的印象已经慢慢形成。

正乙祠并没有放弃这部成名剧,2011年底接手的海航文化集团有意识的将《梅兰芳华》由演艺外包变成自主生产。除了演员减少至30人左右,还招收了一些戏剧学校的学生打造自己的小戏班子,重要演员吸纳为员工,一方面控制住成本支出一方面保证稳定演出。如今的《梅兰芳华》已经能够不需要过多的广告营销就能用票房包住演出成本,而正乙祠也逐渐站稳了脚跟。

如此这般,正乙祠又有了一个需要突破的新困境,就是没有名角。在北京听戏的大多为票友,他们通常冲着“角儿”去。比如北京几家大剧院挂出牌子告知这个戏由谁唱,正乙祠注定不能用这种方式。相反,许多来正乙祠听戏的观众多为文化旅游的人,他们并不过分在意是否有“角儿”,但又想在老戏楼里挺地道的京剧。正乙祠恰好符合了他们的需求。

正如梅兰芳大师自己经常说的,“移步不换行”,传承京剧精髓也可大胆创新。海航文化执行董事长杨浪领导团队改变了剧目内容和演出形式,前者突破了北京传统的听戏听角的市场,使京剧更具时尚感,能够贴近年轻和外地前来旅游的观众,后者结合了正乙祠古戏楼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只有200人座位的演出空间,并且通过票价设置(每场180到480元),以保持听戏人的基本素养。

不得已的突破反而造就了更大的创新。除了在《梅兰芳华》中加入写意的角色,今年4月份正乙祠的新戏《凤戏游龙》做出了更大的改编,这部戏巧妙嫁接两部经典剧目《梅妃》和《游龙戏凤》,讲述唐玄宗时代,梅妃失宠,遭逢安史之乱自尽。后来梅妃化身明朝的李凤姐,李隆基化身正德帝,两人一见倾心,凤姐却不愿重蹈前世旧辙,舍弃了这段情缘。这部制作成本不到10万却创意十足的新戏,让正乙祠逐渐找到自己的优势。

目前正乙祠长期驻演的除了《梅兰芳华》、《凤戏游龙》还有《怡心琴韵》古琴演奏,开演以来一晚上的票房最高一万八。而每年的春季演出季会加入更多新鲜尝试,今年的开幕大戏越剧《红楼梦》是由徐派越剧名家徐玉兰、王文娟的再传弟子出演,另外还尝试了西洋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吉他音乐会《春弦舞动》。因为顺应市场的创新,正乙祠小而独特的打法慢慢走上正轨。

“我们在剧目上不见得比其他公司好,重要的是在正乙祠这个地方上演这些古戏”,东方戏曲哲学讲究打趣,与观众互动,杨浪深知盘活正乙祠的关键在于古戏楼本身,在对空间的利用上,穷尽各种可能性。从舞台延伸出来的花道(类似T台)打破了以往镜面式的演出,演员很有可能一开始埋伏在观众之间,开唱之后从花道缓缓上台,细腻、近距离的表演让观众有种身处戏中之感。越剧《红楼梦》则利用了戏楼的三层空间,贾宝玉在二楼大婚,林黛玉在楼下一角奄奄一息,让人唏嘘。

正乙祠两侧挂着一副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尽管世事更迭,这古戏楼仿佛从来未变化过。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