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工业小镇毕尔包如何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

斗牛士之乡

来源:台湾《远见》  |  作者:林孟仪  |  阅读:

   自从1986年加入欧盟后,西班牙整体经济快速成长,许多大小城市更进行大幅改造。其中最经典的成功案例,当属过去以钢铁造船为主的北部都市毕尔包(Bilbao);在短短十几年内,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工业小镇,跻身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
 
    周日早晨8点,70万人口的毕尔包市,沈静得像尚未苏醒,只有靠近古根汉美术馆(Guggenheim Bilbao Museoa)一带,人声逐渐鼎沸,遛狗的、跑步的、散步的,还有拿着相机东拍西照的观光客。
 
    不论在哪里一条市中心街道,很容易就可以在街巷的尽头,隐约瞥见这栋在阳光下闪着如鱼鳞般奇幻银光的庞然建筑。
 
    蓝带河(Nervion)弯弯曲曲流过整个毕尔包市,沿河两岸一直是都市的命脉。矗立河畔,混合了熠熠发光的钛金属、质地厚重的石灰岩,与透明的玻璃帷幕材质,说不出形状来的建筑物,就是令人屏息的古根汉美术馆。
 
    有人说,从空中俯瞰,它象是一朵绽放的金属花;在地人则说,它的每个构面都像一条船的船头,整栋建筑物也好比一艘要出港的大船。
 
    “每年平均有四个外国朋友来拜访我,每个人来的第一件事,都是嚷着要去看古根汉,我去得都腻了!”当地剧作家安琪(Angie Caperos)说出了毕尔包市民都感同身受的甜蜜抱怨。
 
    1997年落成、明年将开馆满十周年的古根汉美术馆,几乎就是毕尔包的代名词,也是毕尔包的新地标,每年皆吸引百万名游客慕名前来。
 
    短短十年,源自于纽约的当代美术馆,以其名气、收藏品,配合美国知名建筑师法兰克.盖瑞(Frank O. Ghery)惊世的建筑“雕塑品”,赋予了毕尔包经济随之活跃的新生命。
 
    这个小城翻身的成功故事,被英国《金融时报》誉为“古根汉效应”,也成为全球中小型城市,戮力于城市转型的最新典范。
 
    究竟,古根汉点石成金的魔力在哪里里?一座美术馆的文化影响力又有多大?
 
灰色过去
海明威笔下又臭又髒的衰败工业城

    “以前毕尔包是一个灰色的城市!”今年50岁、当地出生的剧作家安琪,对毕尔包的今昔对比,感受强烈。她18岁、1974年时,为了躲避佛朗哥的独裁统治,跑到英国伦敦读书,那时候的毕尔包到处都是钢铁造船厂,她说,“很丑、很髒!”
 
    但等她2002年再回毕尔包定居时,“整个都市变不一样了,河流清了。以前大楼外观又黑又暗,市政府都拨款清理门面。更重要的是,开始重视文化,鼓励市民接受文化艺术薰陶。”
 
    毕尔包是巴斯克自治区(Basque Country)首府,1980年代前仰赖钢铁和造船业为经济命脉。市区距离海口15公里,而通往海口的蓝带河正好将毕尔包一切为二:左岸是贫苦的工人区,右岸则是奢华的“老板区”。
 
    过去,西班牙人一想到毕尔包,脑中就会浮现肮脏的、深褐色的蓝带河,烟囱、大型吊车与橘色的气体储槽林立的景象,连市区建筑物外墙都因为卡上一层烟尘,而显得灰蒙蒙。
 
    曾旅居毕尔包的作家海明威,还曾在文章里直批,“毕尔包市又髒又臭!”
 
    其实,20世纪以来,这座灰色的工业城,让巴斯克成为西班牙最富裕的自治区,居民的年平均所得总是西班牙第一,也出现许多工业巨子与实业家。
 
    无奈,1970、1980年代,全球重工业萧条,“加上亚洲日本、韩国重工业的威胁,毕尔包的重工业都抬不起头来,经济的火车头不见了!”毕尔包市长伊尼亚基(Iñaki Azkuna)接受《远见》专访时,对这一切记忆犹新,歎了口气说,”就好像还是昨天的事一样!”
 
1983经济萧条后,还“特产”恐怖分子
    今年67岁的营建设备商璜荷西(Juan Jose Aurtenetxea)回忆,最惨的1985年,他的公司深受打击,员工剩下10个人,整天不知道日子如何过下去,但1997年后终于逐渐复苏,“现在员工有40几个了。”
 
    璜荷西也提到,过去毕尔包是工业城,因此他的设备九成以上卖给重工业厂家,但现在毕尔包已经转型为文化城,设备五成卖给营建厂商。
 
    “我们这里以前还专出恐怖分子的!”因为结婚而移民毕尔包正满30年的台湾人吕若萍,笑着提到当地的另一项“特产”。她指出,1983年毕尔包经济开始萧条,还因为巴斯克地区分离主义的恐怖分子横行,到处绑架大老板,也让外来投资止步,重创税收,搞烂了当地经济。
 
    种种政治与社会因素,引发大厂关门大吉,或迁往其它城市;使得当时毕尔包的失业率曾高达20%以上,等于每五人就有一人失业。
 
    “大家心里都很恐慌,我觉得毕尔包很可怜,象是一个被放弃的城市!”营建设备商璜荷西回顾当时也不免叹气。
 
    眼见城市彷佛没有明天,1980年代末,当地政府、有志之士开始苦思转型,挖掘新的活水源头,打算让毕尔包转型成为文化、艺术和服务业重镇。
 
    因为,“在现在的国际竞争中,只有文化可以凸显一个都市的国际地位,毕尔包需要一个国际级的文化机构,”从1980年代末就一直参与毕尔包转型大计,一手主导毕尔包古根汉筹备,并担任馆长至今的璜.依格纳修.维达特(Juan Ignacio Vidarte)坚信。
 
转型契机
捧着36亿元和盖瑞设计图,教纽约惊艳
    正当毕尔包苦思转型时,机会竟然出现了。1988年,位于纽约的所罗门古根汉基金会,认为威尼斯与柏林的古根汉展览中心都太小,亟欲寻找新据点建立大型的欧洲分馆。威尼斯、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及风闻此事的毕尔包等欧洲城市都参与竞争。
 
    竞争城市那么多,古根汉基金会为什么会看上毕尔包这个乌烟瘴气又萧条的工业城?
 
    其实古根汉美术馆并非天上掉下来的礼物。1991年巴斯克当局与毕尔包市政府主动找上基金会,邀请古根汉基金会总监汤玛斯.克伦士(Thomas Krens)拜访毕尔包。
 
    当时任职税务局的璜,便参与争取古根汉一案。他回忆,原本基金会开出的种种条件,巴斯克当局与毕尔包市政府都做了功课——找好一块3.5万平方公尺的土地、竞图选出盖瑞不同凡响的场馆设计、筹集5000万美元做为收藏品基金,并准备好8500万欧元(约36亿台币)的建馆预算,在在都显示地方政府一心一意争取古根汉设馆。
 
    汤玛斯后来回忆道,“毕尔包这个名字一开始出现在我眼前时,我觉得怎么可能?我本来想盛情难却,就当做去走一趟、玩一玩,但没想到我开的条件,他们统统做到了。”
 
    毕尔包令人感动的决心,改变了城市的命运。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古根汉欧洲分馆便敲定落脚毕尔包。往后巴斯克提供政治文化上的支援,并负责成立基金,负担营运费用;古根汉基金会则提供收藏作品和策划特别的展览内容。
 
    毕尔包市长伊尼亚基指出,古根汉美术馆是由地方的自治区、省、市三级机构全力争取来的,因此巴斯克自治区政府占42%股权,俾斯凯亚(Biskaia)省政府占42%股权,毕尔包市政府占16%股权。
 
走过居民抗议阻力,证明文化城是个好生意
    不过,筹建古根汉的阻力很大,毕竟这座城市的财政预算有限,也还有太多问题必须优先解决:濒临倒闭的企业与失业民众嗷嗷待哺,地方政府怎能花这么多钱去盖一栋美术馆呢?
 
    吕若萍还记得,当初市民多半反对,觉得盖古根汉好大喜功,“这么小的城市盖那么大的建筑干什么?””花这么多钱盖一栋美术馆,不如补助失业人口!”反对之声四起,市区许多公寓外墙,都高挂着“反对古根汉”的布条旗帜。
 
    “平心而论,我们需要古根汉。若要一座城市在20年后截然不同,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有其必要,这种风险也是在所难免的!”馆长璜冷静直言。
 
    但当1997年古根汉落成于左岸的工人区,并成功带来一年100多万观光客后,市民的观感已经完全改变。内部以中庭串联三层楼的21个展览艺廊,外则巧妙连结起蓝带河,建地旁交通动脉的拉萨维桥(Puente de La Salve),与对岸名校德乌斯托大学(Deusto)。盖瑞以航天软件辅助设计这项大胆的构思,造就古根汉成为跳脱人们感知经验的城市奇景,更被建筑界视为开创数字建筑的先驱。
 
    “毕尔包清楚明白,它需要一个不输给雪梨歌剧院的城市地标,”馆长璜指出,当初选择这个设计,就是希望为毕尔包带来一个明显的视觉识别与认同。设计师盖瑞更曾说,每个人不一定要都喜欢这栋建筑物,但是它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而前来参观,才是最重要的!
 
城市改造
美术馆只是久旱之雨,设计主义才是绿洲之泉
    不过,古根汉只能算是毕尔包一系列改造计画中的指标建设而已。毕尔包市长伊尼亚基直言,其实是一套全面启动的“城市投资”,让毕尔包改头换面。伊尼亚基指出,毕尔包决定转型服务业之后,1992 年11月邀集西班牙中央政府房屋部、毕尔包港务局、铁路公司合资的公司,加上中央与地方各出资50%,以180万欧元的资本额,成立了“毕尔包河2000”(Bilbao Ria 2000)这家公司。后来,这个组织有9%补助来自于“欧盟地区发展基金”。
 
    “毕尔包河2000”以历任毕尔包市长为主席,接收倒闭企业租用的公有土地,经都市、交通与环境的评估规划后,出售给私人开发商,以获取利润,循环用于持续开发毕尔包市其它荒废的工业用地。
 
    吕若萍想到当年,市政府还实施一连串政策清洁毕尔包,如补助陈旧大楼的表面清洁,并进行绿化。如将蓝带河两岸的旧厂房全部迁出,改为亲水公园、兴建剧院、饭店等,重新进行都市规划。
 
    为了追求世界级的梦想,毕尔包市还决定邀请全世界最好的建筑设计师,打造公共设施。如找来设计香港赤鱲角机场的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毕尔包的地铁系统,以清水模打造壁面、以强化玻璃雕塑地铁出口,给这座工业老城轻盈极简的太空时尚感。
 
    又如曾在故乡瓦伦西亚打造科学城的西班牙知名建筑鬼才圣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也融入他最爱的白色线条,设计美观的人行桥横跨蓝带河,及崭新的机场航厦。
 
将唐吉诃德的勇气与荣耀,归予市民
    成立15年以来,“毕尔包河2000”未曾停歇,每年推出半年刊,简介进行中的城市建设工程与未来的都市规划,如目前进行连接南部郊区的铁路工程。
 
    现在每当傍晚时分,当地居民最喜爱沿着古根汉旁的蓝带河畔漫步——眺望对岸的德乌斯托大学,有几丝英伦河岸的闲散风味;市中心改为人行步道的商业大街,两旁有名牌时装店与书店,则有巴黎街头的惬意。明年古根汉就要庆祝开馆十周年了,毕尔包将邀请盖瑞等众多参与市政建设的建筑师们,回到毕尔包市齐聚一堂。
 
    毕尔包市政府也已经向全市民发出邀请函,请他们对十年来毕尔包改变的点点滴滴发表看法。问建材商璜荷西打算怎么回应市政府呢?他大笑着说:”喔,太好了,我们都重获了自尊与自信。”
 
    毕尔包与古根汉充分展现了17世纪赛凡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那种代表西班牙人敢做梦的性格,也为全球中型城市带来弥足珍贵的城市改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