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商业潜质已被证明,其精神源头却在31年后方才显现
最后的前卫
每年春季拍卖会前夕,是属于收藏爱好者的好季节。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近年来一直是拍卖会的主角。古代作品的价值无可争议,几乎屡创新高。而1990年代末,中国当代艺术横空出世。从张晓刚、王广义、岳敏君到曾梵志,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他们以商业价值重新定义了中国当代艺术。
但令人好奇的是,1990年代之前,以前卫、叛逆著称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起点在哪里?今年春拍中,北京匡时国际将推出一批沉默了30年的当代艺术作品,揭示了其精神血缘。
1980年代,“改革开放”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主旋律,各种新思潮随着国门的打开滚滚袭来,自由民主重新在中国的红土上生根发芽。人们谈论的是北京的“民主墙”、新潮艺术运动、迪斯科、“自由女神”像和天安门。领袖崇拜的狂热逐渐消散,留下的是徘徊中前进的中国,在现实的阵痛中迎来艺术观念的变革。
一群自称“星星画派”的业余青年美术作者于1979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的前身)东侧的铁栅栏上展出了他们的前卫艺术作品。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星星美展”中,年轻艺术家第一次表达了“艺术要介入社会”、“力求新的表现形式”等想法,反叛“文革”偶像崇拜的创作模式,对官方传统文艺理论也造成了冲击。“星星美展”的主要成员马德升说:“还是把它看成是一场美术史运动比较到位。” 在这个意义上,“星星画派”永远是青年人最初的早餐—在迎接新世纪中诞生,并揭开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序幕。
以艺术家黄锐、马德升、王克平、曲磊磊和艾未未等新潮艺术家为主的“星星画派”,在当时的中国美术展览馆外面展览雕塑和绘画。展览开始仅两天,就被勒令撤展。但之后艺术家们经过争取,展览又得以继续。
“星星画派”的行为和作品正是一段新历史的开篇和铺垫,在政治和艺术的相互交错下,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其中,“星星画派”的大胆和激愤,像一颗炸弹震荡着当时的中国文艺界,催生出日后的“当代艺术”。多年后,艺术杂志《美术》发表了吴冠中的文章《绘画的形式美》,主题就是强调多种艺术形式同时存在的必要性。他充分肯定了“星星画派”,赞扬一些艺术家敢于摆脱传统写实风格,开创出来源于自然的抽象主义 (例如王克平—王的雕塑用树枝为材料)。
从1980年到今年,31年,“星星”在中国再没有举办过展览。不过,正如艺术品价格的起起伏伏,每年都有新的板块在沉睡几十年后井喷。中国的前卫艺术,在西方波普艺术的强烈影响下,也日益意识到,艺术家不但应追求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更应追求艺术对于政治生活的反映与渗透。艺术,既是美学的,也是政治的。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回顾中国文革以后的发展,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潮流。
作家阿城当年就是“星星画派”的,翻起这个老黄历,他说:“参加‘星星’的人都不属于美协等体制。我们‘星星’的人几乎没得到什么,但也不会失去什么。”这样身体力行地去做艺术可能也只有那个特殊的年代吧!大家有太多的渴望,真诚的艺术作品是永恒的。这个心态或许也预示着,这批当年领军人物的艺术作品必成为今春北京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抹亮色。
作者系独立艺术品鉴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