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不会画设计图的Joanne Ooi却将中国品牌“上海滩”变成了GUCCI杀手

不去米兰,去博物馆

来源:2006年4月增刊  |  作者:《环球企业家》周惟菁  |  阅读:

至今不会画设计图的Joanne Ooi却将中国品牌“上海滩”变成了GUCCI杀手

如果不仔细观察,你很难将身穿“上海滩”服装(Shanghai Tang)的Joanne Ooi从身旁走秀的模特们中区分开来。除了美丽之外,她还有更为令人惊讶的地方—这位“上海滩”的创作总监在五年时间里,将这个中国品牌带进了世界顶级奢侈品的行列,Ooi也被西方时尚界誉为Gucci杀手。

中国元素

Ooi 来到“上海滩”并非偶然,2001年,CEO拉尔夫·查蒙特(Raphael le Masne de Chermont)找到Ooi,邀请她在“上海滩”的旗舰店里逛了一圈,然后请她写下自己的切身感受。在留言本上,Ooi毫不留情地写下一段话:“先不提那些时尚人士,这是一个连中国人都不太知晓的过分昂贵之地,上海滩只针对少数的富裕游客,这更像是一生中只需到访一次的地方,就像时尚界的迪斯尼乐园一样。除此之外,不太适合穿着并且看着古怪,”看过这段话后,查蒙特当即决定邀她加盟。

之前,“上海滩”已经走过了崎岖的七年,1994年,邓永锵(David Tang Wing-Cheung)聚集了一批在解放后来到香港的裁缝,为人定制衣服,开设了“上海滩”。香港回归前夕,邓永锵考虑到未来有可能的大量旅客和由此带来的商业机会,“上海滩”被改为成衣店。

1997年,邓永锵走出香港,将店开到纽约麦迪逊大街。当时,热闹的中国传统式开店仪式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但是19个月后,“上海滩”却并没有获得预期中的成功。原因在于,他们希望维持自己的高端形象,却缺乏持续不断的新设计来吸引顾客,“上海滩”太多豪华奢侈的设计风格让顾客望而止步,毕竟在现代社会,人们更青睐简洁明快的风格。

不久以后,“上海滩”开始难以支付麦迪逊大街上1100平方米店铺租金。1999年,这个独具中国风格的店面不得不黯然退出,2000年,“上海滩”被瑞士著名奢侈品集团历峰(Richemont)看中并收购。

然而一切都因为Ooi的到来而不同了。她与查蒙特很快发现,两人都对创立一个真正的中国奢侈品牌怀有巨大的热情,Ooi虽然不会画设计图,但她却能将自己的灵感传达给设计师,指导他们创作的方向。

虽有历峰集团的支持,但此时的“上海滩”仍然是一个处在十字路口的品牌,它更需要一个有风格的形象,旗袍风已经席卷世界,还有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元素才能突出“上海滩”的内涵?

这使Ooi开始重新思考“上海滩”的品牌意义,她认定每件作品里必须要能找到文化渊源,因为服装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特征。在采访中,Ooi坦言自己“受西方文化影响更甚于东方文化”,但来到“上海滩”后,她重新回到了东方,力图使每个系列的产品都能浸透出中国文化主题。

博物馆之旅

作为复兴“上海滩”关键的创作总监,Ooi的工作究竟是怎么完成的?在对《BRAVO》的描述中,她说这是一个兼顾到广告,产品,店面设计等的繁重工作,“顾客或者是公众看到‘上海滩’的方方面面就是我负责的领域,当然我主要的职责是创意。”当一个简单的创意产生并且在内部交流开来之后,Ooi就会不断收集到来自巴黎、伦敦、纽约、中国设计师的草图,持续交流,碰撞。Ooi的工作就是去提炼、筛选,最后统一,使得最后的作品宛如出自一人之手。

一年两次的服装系列设计,Ooi总会向全球16位设计师和咨询师传递她的想法。事实上,她并不会去做精细的图画设计,大部分时间,她会灵感一现的时候,记上几句话,几笔素描,或许还有些列表,接着就去向设计师去传达自己的概念或者感觉。“有时,他们不能100%理解我在说什么,但是附上大致的草图和简短话语之后,他们很少会不解。”

设计团队的努力最终让“上海滩”重返麦迪逊大街,各种各样的赞扬从四面八方转向Ooi,但最让她心动的还是“上海滩”被西方时尚界称为“第一个真正来自中国的国际高端品牌”的时候。

Tags:  服装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