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城市本该是这种人和建筑的叠合,那无疑它将在夜间因失去平衡而显得光怪陆离。

城市之光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摄影/文 熊小默  |  阅读:

1926年,当弗里兹·郎初次来到纽约的时候,满目的摩天大厦与纵横联通的城市空间让他震慑不已。在这片在两百年前还是不毛之地的海边,一个年轻的民族亲手搭建了未来,一个工业文明的现世奇迹,让这个来自欧洲的电影导演惊叹于新大陆已经超过了他的想象力。人类可以史无前例地规划自己的身份、轨迹、空间定位与每天日程。20世纪已经可以忘记雅典、罗马、佛罗伦萨,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时代的立体空间中密密麻麻的格子,和每个公民精确的三维坐标,他们每日的所思所想,行动和信仰,都驱动着这巨大的立方体运转,日夜长明。
 
翌年返回德国的弗里兹·郎,开始着手“建造”他心目中的未来城市,他在1928年拍摄完成的《大都会》,成为了未来主义流行热的最耀眼灯塔。
 
在那个时代,谁都在仰望人造的最高峰,因为那是文明的等高线;在每个大洲,谁都憧憬着下一个不夜城,因为这将使生活的意义翻倍。难怪这曾是一句很流行的戏言:人类最伟大的三件发明分别是语言、货币,还有纽约!而我倒愿意相信,并不是人类发明了纽约,而是空间发明了纽约。当这些类人猿们走进20世纪的工业文明制高点,他们才会愕然发现这古老而平坦的大陆需要再垫高一点什么。
 
在接下来的80年里,城市化进程席卷全球,从不熄灭的新森林将世界的平均海拔一再拉高。假若当年参加《大都会》首映的观众们,能在散场走出影院之后直接看见新的世纪,他们将惊呼:纽约已经是整个世界。
 
我出生在上海,有幸能在中国当代最戏剧化的二十年中,见证周遭是如何开始变化的。而在北京生活了六年之后,这时空的隔差让我每每返乡时,更惊讶于地表的多变。人造的地理特征是最混乱,最不忠实的——甚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所谙熟的城市地貌其实是维系于人际关系与社会地缘的,而不是密密麻麻的建筑本身。如果提供给我们一个合适的空间是建筑与生俱来的使命,让我们有地方去思考、去祈祷、去分配时间和生命,那么城市也应该是一种“人情”的集合吧?无论在什么时代,或多或少,我这么猜测。
 
如果城市本该是这种人和建筑的叠合,那无疑它将在夜间因失去平衡而显得光怪陆离。纵使每个角落亮着“不夜城”的霓虹花冠,萧疏的午夜城市却总让我这种失眠的街头行人倾心。说起来,就像谁都会有的所谓“废墟审美”一样,每个现代人都好奇于一片失去生机的人造场景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生活在现代文明浇注的混凝土蚁穴之中,很多人疏于打理自己诚实的空间,而向往着孤独的旷野。就像英国城市社会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一样,生于城市却在中年毅然投奔乡村生活,最后却不甘寂寞再次回到现代都市的正中央。在他一百年前的著作《明日的花园城市》一书中,他所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就是为了解决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理想居住条件之间、大城市与人的内心之间矛盾而提出的一种理想理论。但是在一个世纪后,谁还能说自己不是“纽约人”?
 
寂静的凌晨三点到五点、沉默的八车道、无所事事的校舍和操场、昏昏欲睡的居住区和商业街、不语的垃圾焚烧厂和发电站、偶尔经过的汽车、一个扛着三角架的陌生人⋯⋯我经常幻想从一个地外文明的望远镜里观察这个星球背光的一面,它们无一不是一个时代的奇迹。因为城市是文明不眠的风景,地平线上最醒目的剪影。即便它们的名字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却时刻在当下的被改变,夜以继日地点亮了这个魔方的每个角落。
 
[---分页标志符---]
 
 
 
[---分页标志符---]
 
 
 
[---分页标志符---]
 
 
 
[---分页标志符---]
 
 
 
 
[---分页标志符---]
 
 
 
 
 
 
[---分页标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