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上河图”式的图景展现中国近二十五年来经济改革的变迁——类似手法在西方咨询公司中并不少见。《资本中国》(Capitalist China)的作者,麦肯锡咨询公司董事华强森(Jonathan

资本清明上河图

来源:2004年4月 总第97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 司马延  |  阅读:

Capitalist China
Strategies for a Revolutionized Economy
Jonathan R.Woetzel
John Wiley & Sons(Asia) Pte Ltd
《资本中国——变革经济战略》
华强森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精装本定价58.00元

  
以“清明上河图”式的图景展现中国近二十五年来经济改革的变迁——类似手法在西方咨询公司中并不少见。《资本中国》(Capitalist China)的作者,麦肯锡咨询公司董事华强森(Jonathan R.Woetzel)也做了这样的尝试:将翔实的咨询手册和经济史手册合二为一。
  
华强森力图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名副其实的旁观者。在该书的起始部分,作者就中国何以发生经济变革——诸如此类颇具历史感的问题表达了一个西方人的看法:有着四千年帝国传统和40年官僚体制的东方国家开始向市场经济挺进,景色真够光怪陆离。
  
目前国内舆论的焦点是中国政府四次修宪的举动体现了变革的阶段性,华强森则从具体行业的角度追溯了这一变革过程:持续了三十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统摄三大银行这一体系在1979年的瓦解、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几乎同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而中小型银行开始在中国资本市场露面。
  
是的,作者在华15年的实地工作经验使该书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华强森倾向于用资料和数据记录经济变化的细节。这些构成了该书中间六章(第二章到第七章)的主打论据,内容涉及能源、高科技和服务等经济发展的重头行业。就重估中国投资价值这个功能而言,《资本中国》显示出咨询行家的洞察力。
  
例如,众所周知,未来几年的物流行业的前景被看好,除了WTO使全球化渗透进中国更细微的经济领域,政策也在这方面采取措施以保证贸易过程的通畅。但本书作者凭多年经验指出该行业发展存在障碍:在中国,运输和存贮成本要占去产品总成本30%至80%的比例,由于高效、系统化的运输网络难以一时建立起来,因此贸易机会增多并不意味着利润空间的增大。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跨国公司在华的亲身体验来折射经济发展带来的切实变化,包括BP、路易威登(LVMH)集团总裁在内的一系列专访使该书增加了在视野上的力度。例如第四章讨论能源问题的内容里(Energizing Engergy),安排了澳大利亚BHPB矿业集团总裁克里夫顿·戴维斯(Clifton Davies)的访谈。这是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而戴维斯从1988年开始在中国生活。戴维斯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出了中肯意见:稳定的发展已经带给外界一定信心,但仍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伴着“泡沫”前行,因为这种增长是以基础社会改革的延缓为代价的,而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根本性改革还能延缓到什么时候呢?
  
就西方舆论界动辄将中国经济“妖魔化”的行为相比,戴维斯的意见实在有以正视听的功效。
  
但是,作者就职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身份也决定了《资本中国》一书的短处:华强森看似是在中国改革的线性图景中随性踱步,但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麦肯锡所接纳的业务范围。
  
从文中的注释可以看出,该书所选择的重点行业及事实材料很可能是从麦肯锡中国的客户名单和季度报告中得来的,这就使作者很难跨越现实数据来作出判断——
  
比如,作者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大众传媒产业是个引人注目的投资项目,但书中却没有提及门户网站、保险和电信这些中国过去两年中最为热门的投资——而这些也恰恰是美国政府在WTO谈判中铆足劲儿争取中国开放的行业,理应成为该书论述重点。
  
况且,麦肯锡多以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为业务中心,日常接触又多为全球和中国的知名公司,所谓“资本中国”并不能如其名字那样窥视经济全貌,这大概是此类书籍的一个天然缺陷。
  
另外,《资本中国》一书在细节处理上有些疏漏。第六章本来是谈服务业的现代转型(Modernizing Services),中间却安排了一篇对基金管理浅尝辄止式的访谈,紧接下来是对传媒产业的论述——这有违归类的常识标准,不如干脆按其分裂割据的内容独立成篇。
  
相反,如果说该书有什么狡猾之处,那就是作者会不时提醒本书的行业特征,前言通过对保管客户机密行为正当性的维护也能做到这一点:“本书讨论以麦肯锡在中国的实际经验为基础,但恕我不能指明具体的公司和项目名称……”;行文中,华强森总不忘巧妙暗示实时跟踪公司动态和经济行情、即咨询业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