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威胁,相反,还救了日本经济一命”

日本的救星

来源:2004年4月 总第97期  |  作者:青廷  |  阅读:

“中国不是威胁,相反,还救了日本经济一命”

对于新日本制铁公司的数万名雇员们来说,2003年的岁末红包可能是13年来最鼓的一个。来自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使日本三大钢铁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均创历史最高记录。站在东京、横滨这些港口的码头你就会明白发生了什么:三井等公司的货船满载着运往中国的钢板、轮胎、机械甚至手机、电子零部件等等货物出海,由于运力紧张,甚至导致海运价格“史无前例地上涨”。
  
迷失的东瀛岛国终于抬头。2月26日,日本央行副总裁岩田一政宣布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达到7%,创下1990年代以来的最快经济成长纪录。报告显示,该季度日本经济的各个方面均有相当不错的表现。出口增长了4.2%,国内资本投资增加5.1%,消费者支出上升0.8%,是一年多来最快的增速,这说明出口增长已经带动了国内经济其他领域的复苏。岩田坦承:“中国不是威胁,相反还救了日本经济一命。”
  
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数据可以作证。2003年,日本对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5.3658万亿日元(约合1330亿美元)。其中,出口比上年增长了33.2%,进口增长了13%,均刷新了历史最高记录。而与此同时,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却比上年下降了9.8%。但日本全年的出口总额却比上年增长了4.7%,达54.5589万亿日元,贸易盈余超过了10万亿日元。即便不考虑香港和台湾,仅中国内地便占了日本去年出口增长的70%。
  
出口强势提振了日本企业的投资信心,并鼓励公司技术升级和扩大产能。而失业率也处于两年半来的最低水平,薪资水平现已稳定,消费者出现扩大支出的苗头。良性循环终于开始。
  
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造成日本产业空洞化”、“中国是全球性通缩的元凶”的说法销声匿迹。日兴证券(Nikko Citigroup)一年前的研究结果终于得到了验证:日本对中国出口和通胀之间的关联,要大于人们猜想的中国出口和通缩之间的关联。
  
日本NHK电视台和最大的两家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都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拉动日本和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向将成为日本经济能否朝着全面复苏方向发展的关键。
  
到中国去。走在最前面的正是丰田、日产、索尼、佳能这些日本标杆企业。1981年就进入中国并创立80家子公司的日立集团在这方面可能称得上“前辈”,不久前,旗下的日立制作所甚至专门开辟了一项新业务——“进军中国援助服务”,向有意进军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提供从策划到公司运营的全面服务。  
  
在调查了超过200家日本公司后,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以“日本跳跃”为标题连续发布了两份研究报告,分析日本企业如何抓住中国机会。报告说,2003年日本针对亚洲的FDI投资有1/3投向中国,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还只有17%。
  
现在,巴黎百富勤首席经济师河野龙太郎不得不警告日本企业主,当心“中国救世主欣快症”。至少,别忘了硬币还有另外一面。
  
《日本跳跃》的作者,里昂证券的中国分析师罗福万(Andy Rothman)发现,80%受调查的日本企业都说日中之间的政治紧张正在伤害他们在中国的生意。
  
6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造成的民族敌意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清除。去年是日中政治关系的新低点,两国最高领袖没有任何互访。珠海招妓事件、西安日本学生事件,还有日本中国对俄罗斯石油管线的争夺不断考验着双方的神经。
  
甚至唾手可得的机会也可能因为非商业因素而丧失。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125亿美元的生意一度被认为已经花落日本,但随着网上8万人的签名反对,中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
  
更要命的问题是,同美国、欧洲甚至韩国的对手相比,大多数日本企业还没有真正把中国当作和美国一样重要的战略市场来经营。在中国最大的50家出口企业中,只有一家日本企业。在中国消费电子市场,日本厂商的占有率不到5%。而在汽车业,最大的玩家是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在里昂证券的调查中,76%的受访公司承认对中国的销售额仅仅占其全球销售收入的10%或者更少。
  
不过,里昂证券还是看到了谨慎但普遍的乐观情绪,其报告显示,80%的受调查公司认为他们能够从中国业务中获得利润,超过66%的受访公司相信2004年的收成将会更好。
  
不管怎样,中国已经成为日本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孙立坚的研究表明,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1999年到2003年,中国占日本出口的比重从10.9%上升到18.3%,而同期美国的地位则此消彼长,从30.7%锐降至24.9%。
  
日本需要改变的是对中国的依赖方式。以前多数日本企业采用转口贸易的形式,在中国加工后返销日本,依赖的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导致了日本国内对于“产业空洞化”的担心。但现在依赖的却是中国的市场需求。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丰田、松下、索尼、爱普生等大公司的在华高层都相继发生重大人事变动,更具海外营销经验和被重点培养的管理人员取代了原来老实的“拓荒牛”。
  
坏消息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可能已经见顶。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最近指出,由于中央政府紧缩信贷,中国的进口需求将会缩减,他预期中国经济的减速将达到50%。
  
这意味着日本企业很可能面对更严峻的价格竞争。在里昂证券的调查中,这被57%的受访企业列入最主要的障碍因素。要改善目前的处境,日本企业就必须采购更多中国生产的零部件,雇佣更多的中国工程师,以制造出更多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产品。
  
最艰巨的任务将交给双方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和小泉纯一郎都生于1942年,都是各自国家第一批战后成长起来的领导人。他们理当认识到日中经济具有极大的互补共赢前景,历史仇怨不该永远占据话题中心。
  
显然,如果日本企业能真正在中国站稳脚跟,就有机会分享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巨大商机。但如果失败的话,谁能保证眼前的复苏不是一个暂时现象呢?

Tags:  日本 救星 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