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亚洲最富活力的经济体正努力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战略“跳板”

拥抱新加坡

来源:2004年4月 总第97期  |  作者:本刊记者 贾可  |  阅读:

这个亚洲最富活力的经济体正努力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战略“跳板”

站在立交桥上的最佳位置,陈明宣摆正姿势端起相机瞄准了正前方的大厦。当一列现代化的MRT(Mass Rapid Transit)列车从眼前飞驶而过时,他迅速摁下快门。
  
陈明宣是中国科技部火炬中心驻新加坡代表处首席代表,他的新办公室就在照片所摄的大楼,也即政府背景的最大的工业园区开发商裕廊集团(JTC)原总部。著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与其左右相邻。
这位学养深厚视野宽广的政府官员此前已经三下南洋考察。2003年,美国、俄罗斯、英国(曼彻斯特和剑桥)和新加坡四国五地,同时进入中国首批试点的海外科技园区名单。中国政府希望它们成为帮助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桥梁和平台。
“领导问我,这几个地方,你觉得谁最适合?我毫不犹豫的回答,新加坡第一”,陈明宣告诉《环球企业家》。
  
1836年,大不列颠的舰队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埃及、沙特、印度。在选中新加坡作为补给基地后,舰队得以北上进入南中国海。4年后,鸦片战争爆发。“选择新加坡作为从西方进入东方的门户,这不是偶然的。它是大英帝国的全球眼光”, 熟读历史的陈明宣说,“新加坡虽然只是一个点,但你要进入这个世界,有些点是不能放弃的。”
  
要是放在几年前,恐怕没有人会怀疑这样的判断。但眼下,这个靠近赤道、面积只有697.1平方公里的岛国正与衰退苦苦搏斗。2002年,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2%,刚刚过去的一年则进一步下滑至1.1%。不要说与中国、印度相比,它甚至比不上“四小龙”的其它成员和邻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它们的增长率都在3%到5%之间。
  
新加坡究竟怎么了?它曾经是几乎所有亚洲国家的榜样。1965年8月9日,被马来西亚抛弃的新加坡宣布独立。当时的新加坡,除了头脑和手,连水都是要从马来西亚购买。李光耀带领200万人民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生路。建设好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欢迎跨国公司进入,同时法律公正严明,政府高效廉洁,结果在1980年代,新加坡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人均GDP赶超美国。
  
“几十年前我们开始的时候,整个东南亚都在反对跨国公司。印度是最好的例子。它们相信自力更生,做自己的汽车,自己的工厂,外国公司不受欢迎。那时吸引外资比较容易。”新加坡贸工部长杨荣文强烈感受到了今昔之不同。
  
中国和印度相继崛起,邻国在争夺生存空间,新加坡对外资的吸引力骤然减弱。马士基和长荣两个世界航运巨头掉头去了马来西亚,因为对方开出的条件是5年之内泊位不收一分钱。摩托罗拉把芯片设计的岗位转移到了印度和中国,因为那边的工程师的薪资只是新加坡的几分之一。内阁资政李光耀一度非常担心自己的国家被边缘化。
  
“不管有没有新加坡的存在,中印的发展都是一个无法阻挡的浪潮。新加坡必须考虑如何发挥出增值的优势,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你们的崛起中获益”,贸工部长杨荣文的话中透露出新思维。
  
转型已经启动。2003年11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华,首次提出双方启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新加坡将在三大领域,采取措施拓展和中国的经济合作。今年2月,新加坡贸工及外交部政务部长林双吉再次在上海公开表示,新加坡企业正在寻求和中国企业合作,并帮助中国企业全球化。两国之间的自贸协定将帮助中国企业走向外国市场,其中包括美国、日本、澳洲,以及不远将来的印度。一个由两国副总理负责并接受两国总理指导的“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已经成立。
 
2003年新中两国贸易额达到212亿美元,是5年前的2.4倍。去年新加坡在华的投资额猛增了近23%。中国拉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新加坡则是复苏的直接受益者,贸工部已经把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调高至5.5%。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新加坡对中国的出口增长达到了71.3%。
  
目前新加坡已经是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劳务市场、第三大工程承包市场,第七大外资来源地和第八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新加坡第五大贸易伙伴,仅次于马来西亚、美国、欧盟和日本。 
  
在英国人造访168年后,新加坡看起来一心要成为东方通往西方的门户。
  
桥头堡
  
2003年8月1日,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举办了一个科技企业到新加坡创业的推介会。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冯军一听完,就马上决定去新加坡实地考察。不到两个月后,这家中国国内移动存储、数码和DIY领域的领导厂商设立了华旗资讯新加坡公司,冯军的爱将吴野受命远征狮城。
  
仅仅半年时间,公司的爱国者牌MP3已经占据了新加坡市场数一数二的份额。新加坡华旗的总经理吴野对《环球企业家》说:“我们走出去,第一步就是作贸易。新加坡的市场小,做市场推广相对很容易,虽然小,但是它是个window market,再往外推广就相对容易了。”
  
东边是太平洋,西边是印度洋,通往非洲和欧洲,北面是亚洲板块,南面是澳洲,新加坡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地理位置。如果从新加坡出发,七个小时以内(的航程)就能够到达全球40%的国家。按照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说法,它可以覆盖一个接近28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更为动人的是,它还将是一个能够自由贸易的市场。无论是与拥有5.5亿人口的东盟诸国,还是与澳洲、日本或者美国,新加坡与它们都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而与西面有10亿人口的印度的自由贸易谈判今年也将大功告成。
  
一家中国公司,如果在新加坡设立一个区域加工中心,把工厂还放在中国,这样不仅能够通过此地赢得更多市场的订单,而且产品从中国大陆运到新加坡加工,符合原产地规则贴上标签就可以轻松突破关税壁垒卖到世界许多国家。因为是通过新加坡转出口,除了码头费,你不用交税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郭令裕对《环球企业家》说:“你要推销你的产品,新加坡是非常好的地方。”
  
刚到新加坡,华旗就通过猎头公司找到了一个谙熟IT产品销售的职业经理人黄伟聪。黄有在跨国公司15年的工作背景,熟悉当地市场,这对吴野迅速打开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黄有过给索尼到印度推销产品的经历,华旗聘任他为销售经理是为进入印度市场作准备。
  
“印度市场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吴野说,“但就像很多企业进入中国的时候会去考虑的那样,因为市场太大了,进入的时候有可能一下子就掉下去,所以必须有一个详尽的计划去做。”
  
1996年,新加坡远朋国际集团总裁符标雄在印度Gujiarat自由贸易区办服装厂的时候,每次去之前要打防疫针、带水,最让他不安的是还经常受到当地不良分子的骚扰。符告诉《环球企业家》,他们伸手要钱,不给就剪断电线,破坏厂房。因为环境艰苦,他只好离开印度。
  
国内一家名叫聚龙的公司曾经想出了请一个嫁给印度人的中国女子和一个娶了印度女子的中国男人作代理的办法推销自己的产品。当他们做到了2000万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后,就再也做不上去了,但现在聚龙决定去新加坡成立子公司解决这个问题。
  
在新加坡,像黄伟聪这样的人实际上有很多,新加坡尽管华人比例高达77%,但它还是一个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融合在一起的多元化国家,就连现任新加坡的总统都是印度族。他们了解周边国家的习惯,又因为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大英帝国时期帮忙协调英国和印度的贸易,新加坡人习惯西方的思路,当地人戏称自己是亚洲的老外。
  
你可以不了解印度市场,不了解马来西亚市场,也不了解西方市场,不要紧,新加坡已经储备了许多人才和机构协助你做好这件事情。新加坡贸工部部长杨荣文准将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说:“新加坡有史以来都是扮演着忠实可靠的中间人角色。”[---分页标志符---]
  
新枢纽
  
新加坡当然还保留着其独特的吸引力。在最近几年的世界上各类组织进行的评比中,新加坡的竞争力排名依然名列前茅。美国去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综合商业环境、贸易及投资机会的“国家商誉”上,新加坡为19个亚洲国家及地区之首。而在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合编的2003年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调查中,新加坡名列第二。
  
“但新加坡人的危机意识从没有今天这么强烈”,经历过1985年和1997年两次经济衰退的符标雄有切身感受。
  
为了提高竞争力,今年1月29日,由新加坡劳资政三方(人力部、全国职工总会和全国雇主联合会)组成的工资改革小组推出改革工资结构的方案,新加坡上班族每个月的固定薪金将比目前减少五成到七成,其余的均为可变动工资。1月31日,李显龙副总理在全国工资改革研讨会上提出,一年内超过半数的大型企业和40%的中小企业雇员实行灵活工资制。
  
“我们已经不再是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第一选择”,新加坡政府控制的淡马锡控股公司执行董事何晶承认,但身为副总理李显龙夫人的她坚信,新加坡能够成为值得企业信赖和投资的枢纽。
  
新加坡鱼丸大王同协食品工业公司的总裁林文才几乎是随着新加坡建国而创业的企业家。他说:“新加坡的优势在于公正透明、优秀管理。政府不会黑企业的钱,因此把公司运营总部设在新加坡放心。”  
  
这些因素至今还是跨国公司津津乐道的内容,2003年新加坡政府对SARS的透明态度和果断措施赢得了国际舆论的一致好评。以致有报道说,在SARS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国际多家公司就传递了要在新加坡继续投资的信息。
  
“中国企业要想长大,就要和真正的高手在一起练”,陈明宣直言。新加坡绝对是个适合的地方。超过7000家跨国公司在此扎根,其中60%到70%是地区总部,只有地区总部才有权力在区内设置新的制造中心、研发中心。比如惠普,中国总部没有这个权力,而在新加坡的国际总部却可以。再比如飞利浦,它的公司系统在新加坡,工厂在中国。道理有两个,第一,新加坡没有外汇管制,自由汇兑;第二,进出口没有关税。在这种充分开放的竞争中,新加坡本地企业也达到了国际水准。
  
挽留住这些跨国公司,就能吸引到更多梦想成为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印度企业。现在,印度前20家IT企业,都在新加坡设点。2月27日,新加坡政府公布2004年度财政预算案,将公司税率从22%进一步降低到20%,由此减少的财政收入,政府通过减政减支也就是勒紧裤腰带来解决。公认的下一任总理候选人李显龙说:“重新打造新加坡的关键在于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税务架构。”
  
全亚洲公司税率低于新加坡的地方只有17.5%的香港。这使新加坡“跟周边国家相比有更大的竞争力了”。此次降税,新加坡延长了去年执行的给总部设在新加坡的合格公司提供额外税务优惠的期限,即享受特别15%公司税率的时间从3年延长到5年,这比在香港还更加优惠,以确保跨国公司在选择本区域主要基地时将新加坡作为首选。
  
果然全球第二大电脑制造商惠普不久前宣布,未来5年将在新加坡投资17亿新元,设计和生产以前仅在美国生产的服务器。惠普在新加坡的运营董事Khoo Boo Hor说,就在越来越多的生产工作被转移到低成本地区时,惠普的运营模式为如何在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保持经济竞争力提供了一个范例。
  
对于中国,新加坡的大门敞开。41岁的赖宇静是中国远大空调创办人张跃的妻子。2001年,她在申请新加坡就业准证时,因虚报大学学历,被判坐牢三个星期,后来被改判为罚款2000元。作为对此事的检讨,2003年10月30日,李显龙在首届“环球华商论坛”晚宴上宣布,新加坡放宽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的签证和雇用条例。
  
中国科技部火炬中心第一批曾经想组织6个企业去美国考察,6个全部被拒签了。“这就没法做下去了。”科技部火炬中心新加坡首代陈明宣说,“而到新加坡可以申请为期五年的长期多次往返签证”。拿到去新加坡的签证,华旗的人一共只用了两天。
  
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已经把EMBA招生会开到了北京上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和经理人选择到新加坡攻读EMBA学位,新奥燃气是位于河北廊坊的中国最大的民营燃气运营商,业务覆盖全国,公司董事长、总裁、一副总裁三人同时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EMBA学习班,是这一趋势的最佳注脚。校方为学员包签4年新加坡学习签证,学员可随时自由出入新加坡;同时组织新加坡政府、金融、产业界人士和学员交流,纳入学校统一学籍管理,确认留学生身份,毕业可拿到国际间普遍认可的南大MBA学位。
  
金融中心
  
2003年初,新加坡大华银行投资银行部的董事苏源钊决定辞职。他自创的亚太资本管理公司专门协助中国公司到新加坡上市。
  
在新加坡上市要求的盈利条件相对宽松,只要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保持3年盈利,税前利润总额达到750万新币即可,或者无论盈亏,只要上一年盈利达1000万新币,再或者专业机构评估你的股票上市后的市值能够达8000万新币。
  
中国公司的难题是不能直接以原公司到新加坡上市。苏源钊一半以上的工作是协助中国企业重组,来解决中国证监会的限制。一般来说,中国公司的老板先到维尔京群岛这样的免税岛成立一个公司,让这个新公司和亚太资本在新加坡寻找到的一个有钱的第三方联合在新加坡组成一个外资独营公司,然后由这个公司去收购国内的那家企业。
  
苏源钊告诉《环球企业家》:“我们先做尽职调查,然后帮助安排资金,一般9个月就能够运作成功一个公司上司。” 他已经成功运作了七八个项目,现在手头上的是帮助国内的一家民营医院集团在新加坡上市。
  
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提供的数据,在新加坡发展的中国企业从2002年的1028家增加到2003年的1160家,而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在2003年已经达到了32家,进入2004年头二个月,这个数字又增加了10个。
  
像中国人寿或者平安保险这样的大公司,至今还没有考虑进入新加坡股市。现在新加坡中国概念股市值最大的是中国航油,3月底的市值大约超过13亿新元,其次是中远集团,3月底的市值8亿新元左右,因此在市值上面新加坡没有办法同香港竞争。苏源钊认为:“那毕竟有政治的因素。以后会慢慢改。现在确实有一些国企在注意新加坡的股市。”
  
市值排名世界第八的新加坡股市也在暗暗同香港股市较劲。“新加坡整体市值还在香港之下,但是已经不是以前的对方的一半了,而是更加接近了。”苏大胆预言,“不久的将来,它会超过香港,除非香港跃进得很快,或者中国大陆大力扶持。靠香港今天的力量,它将很快输给上海,香港不可能再比新加坡好。”
  
新加坡股市的底气来自于它的稳健。香港流行借壳上市,这非常容易造成烂股票,而在新加坡借壳上市基本不可能,因为审批更加困难。更多的信心来自于新加坡是东南亚的金融中心——界上仅有的几个受华人或者中国文化影响的金融中心,虽然人口只有410万,但是新加坡有大量的投资专家、基金经理及投资分析员,其管理的基金总额达3070亿新元(约15350亿元人民币),除了拥有庞大资金的淡马锡等国有投资公司外,其他大的基金投资者基本都来自国外。他们不同于美国等世界其他股票市场的投资人士,他们能够明白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情况。
  
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原来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新加坡企业到外国投资发展,去年开始,吸引中国企业来新加坡上市,设立区域总部也成为它的工作之一。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副教授陆丁博士认为新加坡政府已经出现新思维。他说:“在中国和印度经济崛起的新形势下,新加坡不可能样样方面成为区域中心,却可以在金融等方面成为辅助性的高端服务中心。”[---分页标志符---]
  
不仅仅是股市,过去5年,新加坡已经彻底改革了金融业,目前有700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这里,提供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2003年每天平均外汇交易量已达到1亿1900万美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为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政府2004年的财政预算案决定个人在新加坡投资收入全面免税,统一新加坡国内外金融工具的税务待遇。李显龙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信心十足地表示:“虽然亚洲还有其他金融中心,例如香港和东京,但是新加坡成功开辟了自己的天空。”
  
创业之都
  
李光耀提醒新加坡,新加坡同美、日及其他贸易伙伴签订的双边自贸协定,只能为新换取短暂的“喘息时间”。新及其他东亚经济体现在可以制造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中国迟早也能做到,而且可能做得更好。新加坡可能只可以维持短短数年的经济竞争优势。因此,必须“在那些中国还未追上来的领域加紧努力,才能保持区域中心的地位。”
  
保持全球性企业亚太区域后勤管理中心的地位,击败老对手香港以及迎接新对手上海的挑战,是新加坡现在全力以赴的工作。同时,一项名为“环球企都”的计划正在实施,而其中的关键是为全世界智慧头脑在新加坡实现高科技创业梦想提供支持,从而提升新加坡未来的独特竞争力。
  
来自中国的谭振强和殷信义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研究生。2002年,他们利用学校创业孵化器提供的场地、设备,以及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奖学金,开发出了通过GPRS发送彩信到手机的技术,以及让你在计算机上做各种各样无限传输的技术。
  
2003年2月,两人在新加坡注册成立了自己的高科技起步企业,通过3个月的申请,他们获得了国立大学30万新元的创投资金,与此同时,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也提供了相同数目的配对资金。去年下半年,他们的产品问世。
  
现在这家名叫Mozart的新创公司已经拥有5名中国人,1名印度人,4名本地人,他们在马来西亚设立了6个分销点,在中国有了一个分销商和两个合作伙伴,其中的一个合作伙伴已经把他们的技术推销给了中国移动,正在等待最后的测试。
  
新加坡整个人力成本土地成本都提高之后,它关心的、吸引的企业是如谭振强正在从事的高科技的起步企业,而不再是一般的制造业。“一般的制造业在往中国跑,这是挡都挡不住的。高科技的起步企业最有成长价值,抓住这一点是新加坡的国策。”陈明宣说。
  
争取到成熟的高科技企业并不容易,如果从高科技起步企业开始扶持,那么新加坡将会较为容易地赢得未来竞争的优势。要想让高科技的起步企业过来,就必须先通过政府间的合作,把这些国家的孵化器创业中心带来。陈明宣负责的新加坡中国高科技创新中心正是两国政府合作的产物,他预期通过这个中心,每年可以引入上十家国内种子企业。
  
新加坡政府专门设立了“起步企业发展计划”、“起步公司联合融资计划”,提供一对一的配对资金(每个企业可达60万新元),鼓励和支持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在新加坡的创新活动并防御创业风险。
  
现在,新加坡持续从世界各地吸引创业资本流入,至去年底已有150家海内外基金管理公司在新加坡管理158亿新元的创业资本基金。新加坡正成为高科技创新企业商业培育和加速中心集聚地。2003年,整个新加坡一共拥有70家高科技起步企业孵化器,其中17家来自中国、印度、韩国、新西兰、日本、以色列及南非等国。这些高科技企业借助新加坡独特的亲商环境,可以轻松跃入国际市场。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在自己去年底创办的《新加坡投资新闻》上富有激情地写道:“在创意革新、试验试炼及承担风险各方面的积极氛围已为创业家撒下了富饶的土壤。今日的新加坡是一个可真正实现理念的地方。”



“新加坡可以成为亚洲的伦敦”
  ——访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部长杨荣文准将
  
杨荣文部长是新加坡一位声誉卓著的官员,被舆论认为是未来李显龙就任总理后接替其副总理位置的有力人选。新加坡的一些商界领袖称他是思想家,发表讲话言之有物,并不空洞。
  
1954年出生的杨荣文先后就读过剑桥大学、新加坡指挥和参谋学院、哈佛商学院并获得优秀成绩。在1988年8月从部队退役进入政坛之前,杨荣文准将是新加坡军方的重要人物。他是罗马天主教徒,育有一女三子。他自称喜欢阅读、旅游、游泳和跑步,“也打高尔夫球,但球艺不高”。
  
2004年3月,《环球企业家》杂志在新加坡贸工部所在的TREASURY大楼专访了这位部长。
  
GE :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崛起对于新加坡意味着什么?新加坡该怎么办?
  
杨荣文:不管有没有新加坡的存在,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都是一个无法阻挡的浪潮。新加坡必须学会如何利用这样的浪潮。如果我们保持在被动的状态,那是十分危险的,我们必须随着潮流而改变。中国和印度在制造业方面充满竞争力,新加坡可以作为他们供应链需求中的一个环节。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岛屿,经济发展很大部分依靠外来企业在这里的发展,新加坡有历史以来都是扮演一个中介的角色。新加坡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基地让中国企业进军到东南亚。
  
如果考察一下新加坡的一些研究机构,你不难看到有来自中国、印度、美国以及新加坡本土的人在工作。如果看看在印度工作的华人,你看不到几个,你在中国也看不到几个在中国工作的印度人。主要是因为中国和印度都是大国,他们都有很强的文化。
  
GE :您能否比较一下新加坡、香港和上海彼此间的优、劣势?
  
杨荣文:我非常关注上海的发展。上海的前任书记龚学平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他经常把一些上海的信息告诉我。上海会成为中国的纽约,上海的发展无疑会带走香港的一些经济繁荣。香港本身正在积极融进珠江三角洲。
  
我常常告诉欧洲的朋友,新加坡和香港的距离就等于伦敦和莫斯科的距离。这实际上意味着两个地方是相辅相成的。香港有很多投资者把钱放到新加坡,新加坡也有很多投资者把钱放到香港。我们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因为共同的历史。
  
新加坡可以成为亚洲的伦敦。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岛屿,经济发展很大部分依靠外来企业在这里的发展。但是包括中国、东南亚、澳洲以及中东和印度,我们不想依赖某一个国家,我们的定位是扮演一个较中立的角色,无论是在贸易或者贸易纠纷解决方面,我们能够提供一个较为中立的服务。
  
GE :现在新加坡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杨荣文:我们烦恼的地方很多。新加坡目前的经济相当依赖全球的环境,而这环境的改变,我们是无法控制和左右的,我们没有办法,只好接受这个世界经济局势的改变。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对经济的想法,我们不能左右,但是我们时时保持警惕。我们不能期待世界为新加坡而改变,只能随着世界而改变。这是我们最大的忧虑。只要我们每天都能够让人觉得有点用处的话,新加坡就能够生存下去。这也是我们发展的强大动力。你不能期待别人能够照顾你。因此,我们时常保持团结并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