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已经开始影响消费习惯,供求关系将在较长时间内达到新的平衡

石油新预言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8年6月20日 第12期 总第159期  |  作者:杨福  |  阅读:

随着国际油价在6月初不耐烦地突破135美元,各种悲观的灾难预言甚嚣尘上,一场寻找替罪羊的游戏也开始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迅猛需求、疲软的美元、欧佩克及石油企业的价格操纵……

石油期货投机商是最明显的靶子。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政府官员和监管部门都认为,源源不断注入石油市场以及其他商品市场的投机性资金,是大宗商品价格在近几年不断飙升的主要原因。据估计,眼下约有逾2000亿美元的资金用来投资大宗商品基金,是2003年的20倍。基于此,当油价不断刷新纪录时,对油市泡沫的担忧也加剧。在泡沫论者看来,一旦泡沫破裂,油价势必会大幅下跌。
“石油峰值”理论的支持者则坚信,油价仍将继续上涨:世界原油储量的大部分,都已被开发利用。全球石油消费量增长将赶上并超过新探明的储量,石油生产将很快遇到天花板。政府对此也无能为力。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世界石油产量事实上在2005年就碰到了“峰值”。
 
尽管我们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判断哪一方的预言将会被兑现,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与1974—1975年和1979—1981年那两场严重的石油危机相比,当下的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人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消化。
 
石油价格仍受供求关系这个最基本的规律支撑。就短期而言,供和求这两个层面的确都缺乏弹性:在过去几年,世界对石油的需求在快速增长,产能却并没有怎么增加。这一动向看似违背通常市场逻辑,反映的却是一个无奈现实:全球范围内,寻找油气田和建造炼油厂都已是一个极为消耗时间和金钱的生意,难度也越来越大。即便有新的可观储量发现,也需要十数年的时间才能投产。而为规避油价可能剧烈波动的风险,欧佩克成员国和石油公司在扩大产能方面都趋于保守。这让全球石油市场极易受一些供给面的小的破坏性事件影响:输油管道破坏、坏天气、地缘政治阴云……
 
但一如经济学教科书所宣讲的那样,供求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达到新的平衡。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加里·贝克尔的研究发现:在过去不到5年内,当石油价格翻番时,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下降了只有2%-9%,非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只增加了4%。但就长期而言,石油消费下降了60%,供给则增加了35%。
 
好消息是,已有确切的迹象表示,超高的油价已经开始抑制需求,影响消费习惯。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报告指出,今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将只为0.9%,为6年来新低,发达国家的降幅尤为明显。如果这一趋势能够持续下去,就像前两次石油危机让石油退出发电领域那样,此次的危机则可能会让打破石油对交通运输领域逾一个世纪的垄断的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