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中国已打赢了一场救灾的“遭遇战”,但最终打赢这场重建的“持久战”是当局执政能力的全面考验

[汶川地震专题]震后疗伤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中国新闻网  |  阅读:

美国《侨报》发表题为《震后疗伤 中国面临持久大考》的社论说,中国已经打赢了一场救灾的“遭遇战”,但最终打赢这场重建的“持久战”并接受外界评判,这确是对一个国家的国力,尤其是当局执政能力的全面考验。抗击灾难要获得最终胜利,需要资金物质的长期大量投入,更需要此次救灾中蔚然成风的人本精神与开放胸怀能够持之以恒。
 
社论摘录如下:
 
虽然舆论关注的重心也已从前期的救人转到受灾民众生活安置、家园重建和灾区防疫等方面,但对于这样一场大灾的救援以及灾后疗伤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
 
此前,中国官方和民间在地震发生后所做出的快速有效、全力以赴的救援反应,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而且中国在短期内对救援物资的动员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也让外界折服,然而,随着灾情统计数据的不断汇总,这场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伤亡人数最惨重的天灾所带来的破坏力更令人吃惊。
 
就在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介绍说,灾害的破坏性极其严重。四川省21个市(州)有19个不同程度受灾,重灾区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涉及6个市(州)的1204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严重损坏房屋593.25万间、倒塌房屋546.19万间,受灾人口高达2792万(这相当于英国或法国半个国家的人口),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重灾区的一些乡镇和北川县城等已被夷为平地。公路、铁路、桥梁、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厂房严重损毁。国际权威机构预估,这次地震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将在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间接损失则无法估量。
 
截至23日,全国已接受海内外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246.44亿元,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达146.29亿元。但大陆媒体发自现场的报道亦表明,眼下,灾区民众生活遇到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的饮水和食物还非常短缺,仅四川苍溪一县就有6万农民没吃没喝;灾区的药品、医疗设备、帐篷、生活用品,乃至医生、护士和志愿者均频频告急。
 
地震研究专家分析认为,汶川5级以上余震密集活动可能还会持续两个月左右,因而,劫后余生的灾民们尚难从失去家园和亲人的巨大悲痛中以及余震的恐惧中走出来,甚至有人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心理医疗专家预计,四川心理受灾者将超50万人。
 
重振家园,疗治人们心灵的创伤,这些都不是未来几个月或几年便能完成的艰巨工作。本报此前已论及,以美国之强大国力而言,面对造成千余人死亡的卡特里娜飓风,三年来其重建依然步履艰难;1995年日本发生里氏7.3级阪神地震,造成约 6000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13年来,一些日本人尚未从其阴影中走出。汶川地震之危害远超于那两场灾难,可以肯定的是在已经开始的疗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有无数难题在那里等着解决——处在地震带上的川西山区生态是否还能承载大量的人口居住呢?数百万无家可归的受灾百姓如果难以在原地重建家园又将会在哪里安家(重灾区之一的青川县已计划向外移民3万人)?中国社会如何抚慰失去亲人的孤儿孤老以及身心伤残人士?
 
可以说,中国已经打赢了一场救灾的“遭遇战”,但最终打赢这场重建的“持久战”并接受外界评判,这确是对一个国家的国力,尤其是当局执政能力的全面考验。
 
值得欣慰的是,与唐山地震时相比,中国的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灾区的善后和重建预计也不会对整体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我们担心的是,中国的资源动员能力能否从应急模式顺利过渡到持久的常态模式?全国各地对灾区的援助热情如何能维持长久?救灾资金是否用到实处、花得透明?中央财政7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以及其它的大规模的重建投资,会加大中国的通胀压力吗?重建工作是否能吸取地震带来的血的教训,将质量、安全、环境、人文等因素置于头等重要位置,等等,将是值得未来持久关注的议题。
 
人们看到,中国国务院已于23日成立了灾后重建规划组,争取在三个月内制定一份科学可行的重建规划总体方案;中纪委已派出工作组赴四川监督救灾物资,德阳市已查处一起非法侵占救灾物品案刑拘了涉案人员……这些,都是良好的开端。抗击灾难要获得最终胜利,需要资金物质的长期大量投入,更需要此次救灾中蔚然成风的人本精神与开放胸怀能够持之以恒。

阅读更多有关地震的消息,敬请点击《四川汶川强烈地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