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并未脱离困境,因为,仍有三大挑战需要克服:增长、不平衡、财政联盟。

欧洲怎么办?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欧智华  |  阅读:

作者为汇丰集团行政总裁

得益于欧洲央行提供的额外资金,欧元区的日子似乎变得容易些。欧洲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s),为一些在2011年年底已身陷困境的银行提供了廉价的资金。这一流动性不仅是银行所需要的,也是政府间接需要的。银行可以以每年百分之一的利息借款三年。他们有的利用这些资金投资政府债券。

这一措施并非完全是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所追求的定量宽松。但结果是相同的,即主权债券收益率下降,迫在眉睫的资金危机也得以消退。但是,欧洲并未因此脱离困境,因为,仍有三大挑战需要克服:增长、不平衡、财政联盟。

从增长的角度来说,德国经济也许像岩石一般坚固,但是很多其他欧元区国家在持续紧缩的压力下正在萎缩。在某些情况下,紧缩会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过程—紧缩导致增长减缓,增长减缓导致税收下降,税收下降导致预算赤字增加、违约风险加大⋯⋯又需要更多紧缩。目前,鲜有迹象显示外围经济的增长(从意大利、西班牙到葡萄牙和希腊)—将很快在未来恢复。对于所有这些国家而言,衰退正处于沦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边缘。

第二大挑战就是不平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故事的全球版本—中国的贸易顺差和美国的贸易赤字,赤字国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把不平衡归咎于顺差国家。同样的不平衡也存在于欧元区:德国有贸易顺差,而意大利、西班牙和其他国家则多为赤字。在欧元区,责难的方向却有所不同,即顺差国痛斥赤字国。

欧元区的不平衡需要更加有成效的循环,或需要减少不平衡。欧元区的不平衡如何更有效地循环?若德国的大量储蓄可以投资在国内或者南欧的工厂,而不仅是一张张的证券,情况可能会好些。在危机之前,德国海外投资过多地集中在美国的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和南欧政府的债务。这一现象需要改变。

减少欧元区的不平衡将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目前所有的关注都集中在欧洲债务国身上(或正在实施紧缩的国家),但是,却似乎忽略了欧洲的债权国。

德国的贸易顺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以下降:提高进口或减少出口。如果德国选择把出口所得收入花在进口方面,德国的顺差将随之下降。而如果进口南欧的产品— 无论是货物还是旅游收入均可—那么德国的国内需求增长将为南欧经济提供最急需的支持。

当然,对德国而言,这一取舍或许并不令人愉快。德国人对于其出口的巨大成功引以为豪。很多人赞叹德国出口企业拓展发展中市场的速度,例如,去年其出口总量的百分之六的目的地是中国。然而,德国依然相当依赖于与南欧的贸易往来。德国出口总量的百分之十都是前往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这些国家的问题有可能越过阿尔卑斯山波及到德国、荷兰和其他债权国,南欧的衰退由此也可能成为北欧的衰退。

关于财政联盟,很难想象,任何的货币联盟可以在没有某种形式的财政联盟的情况下生存下来。拉丁货币联盟举步维艰,斯堪的纳维亚联盟分崩离析,而前苏联解体后,随着新成立的国家各自转向不同的财政体系,卢布区仅存在了很短一段时间。

而另一些货币联盟则蓬勃发展。总体而言,货币联盟能行之有效,劳动和资本的畅通流动至关重要;同时,财政体系的保护也不可获缺(联盟中比较富裕的纳税群体可以为处于劣势的群体提供支持),只有当所有参与方都有参与决定权时,这一模式才能奏效。现在看来,这一愿景在欧元区尚未实现。为了货币联盟取得成功,单凭欧洲央行的印钞能力或者为希腊提供特别援助还不足够,欧元区还需要一个财政联盟。

这并非易事,因为这将涉及到债权国和债务国双方的牺牲。但依然有背水一战的需要,因为万一欧元区失败,其代价将是惨痛的。雷曼所引发的问题已经足够糟糕了,若欧元区失败,甚至将导致更加严重的恶果。我想,欧洲领导人很清楚这一点,而且他们也深知自己的历史。二战结束以来,欧洲一体化得以加强。这个过程中虽屡遭挫折,但每次他们都成功地克服。

欧元区危机可能是迄今为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十分期待欧洲作出正确的选 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