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品牌的角逐因为有了新玩家的参与,愈战愈酣

拥挤的咖啡沙龙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赵轶佳  |  阅读:

倘若回顾2011年中国商业变革,有一个行业不容忽略:咖啡产业。在中国消费升级运动方兴未艾的今年,咖啡业在中国恰逢重要转折。

不久前,市场标杆性品牌星巴克咖啡宣布将于2015年前在中国大陆开出1500家门店,数量将达现在的3倍,并推出价格不菲的强势新品:免煮速溶咖啡VIA(详情请见www.gemag.com.cn《重调星巴克》);紧接着,后来者Costa Coffee直接向星巴克宣战,其门店数也已达到100多家(详情请见www.gemag.com.cn 《Costa 来了》);与此同时,规模不大的新玩家则在低调潜行,包括华润集团收购并运营的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以及咖啡缤(Coffee Beans)、WAGAS……

但是等等,是否忘记了什么?拥有中国咖啡市场最强话语权的雀巢咖啡(Nescafe)哪里去了?它可是最早将咖啡这一西方饮品引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曾在1980年代红极一时。


果然,11月中旬,这个已进入中国市场20年的品牌决定大肆庆贺一下—请来关锦鹏执导广告新片,韩寒作为代言,喊出“活出敢性”的口号,试图为雀巢食品旗下最被看重的食品品类注入最新活力。

即便已有20年拓展经验,雀巢依然觉得中国市场潜力未被充分挖掘。雀巢大中华区咖啡及饮品业务单位总监何文龙告诉《环球企业家》,目前中国人年平均消费咖啡杯数只有5杯,欧洲人的消费量足足是中国人的10倍。“咖啡进入毕竟只有几十年,而在中国,茶文化已经几千年了。”何文龙说:“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中国人的习惯,这一点是最难的。”

在本刊关于此话题所进行的近期采访中,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提及,希望与竞争对手共同在中国耕耘咖啡市场,推广这一代表着西方生活方式的产品,“消费者对咖啡这个产品越来越留意,也愿意去尝试,”太平洋咖啡首席执行官汤国江对本刊说:“最后,整个市场越来越火,越来越旺,整个市场规模就可以做大。”

当然,这也意味着一场激战在所难免。现在,咖啡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尚是新鲜事物,如何取得先入为主的印象,建立强势而充满时尚感的品牌形象,正是咖啡经营者们思考的问题。当年,凭借一句“味道好极了”的广告语,雀巢咖啡最早飘香于中国市场,但如今,虽然其产品仍占据咖啡消费市场份额的优势地位,其品牌形象却面临老化,亟需革新。

虽然中国人的咖啡消费处于迅速膨胀的初步阶段,但对于多样性的渴求已表现惊人。同时,对那些占有先机的老品牌而言,时不时拿出新品,刺激顾客的味蕾,亦是必须之举。这也是星巴克选择在今年推出VIA的原因之一,继续树立自身在咖啡领域的专业形象;而在同一个中高端产品领域,雀巢咖啡也不甘示弱,继去年的卡布奇诺速溶咖啡之后,今年又推出了主要针对南方市场的白咖啡。在何文龙看来,中国真正懂得品鉴纯咖啡的人群不超过5%,其余95%的咖啡消费者更偏爱有糖有奶的花式咖啡。

总之,在这片潜力无限、红海蓝海尚不明确的市场,每个玩家都在试探全新的可能。

试水大陆市场不久的太平洋咖啡,从一开始就标示出自己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异性特征。这个来自美国西雅图、已在香港市场拥有100多家门店(与星巴克在此地不分伯仲)的咖啡零售商在2010年被华润创业集团以3.27亿港元收购80%权益,成为华润集团零售业务华润万家旗下成员。

“目前为止,我们在大陆的门店有20多家,和那些大品牌比如星巴克有距离,”汤国江说:“但我们不着急,我们的定位和服务的客群会和他们略微不同。”汤希望,太平洋咖啡针对的消费群体更集中于高端的商务人群。今年香港《信报》的读者评选结果显示,太平洋咖啡成为最受欢迎的连锁式咖啡店,而《信报》的读者定位,原本就是较为高端的商务人士。华润自然希望将这一优势延伸至大陆市场。

的确,与星巴克偏爱低调简洁的设计和装潢风格不同,太平洋咖啡彰显的奢华之风更为中国商务人士所偏好,比如辨识度极高的红色丝绒沙发,灯饰、墙上的贴画,皆是复古、怀旧风格……另外,在细节上,也有颇为贴心之处,比如,在有些沙发握手上,配有专门供苹果电子产品充电的特殊插口。

除了环境上的差异化之外,就在最近,太平洋咖啡在菜单上也做出大胆的创新之举:兑入中国名酒的两款咖啡产品花雕摩卡、桂花陈君度摩卡推向市场。“在中国,酒文化还是比较普遍。”汤国江认为。这一意图再明显不过,除了吸引本身热爱酒精饮品的顾客之外,事实上,中国官场上的很多生意,就是在杯光筹措中洽谈完成。在西式的咖啡文化和传统的本土商界文化之间,太平洋咖啡希冀找一个平衡点,正如同华润集团对这一品牌的定位,“可以将我们这个中西合璧的品牌的特殊性凸显出来。” 

紧紧围绕商务人士这一核心客群,太平洋咖啡还有独道的服务项目:送餐。这是在香港市场探索而来的“坐商变行商”的业务模式,经验证明生意不错。当一些公司邀请客户们开会,便会选择太平洋咖啡外送咖啡、蛋糕、沙拉等作为下午茶;在香港,太平洋咖啡还为此联系了不少高端展会,将自己的品牌形象连同送餐服务植入其中。现在,在大陆,汤国江已经组织针对送餐服务的专门销售团队,用以拓展门店以外的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熟的香港市场,太平洋咖啡还响应政府号召,在咖啡店内辟出空间,装上书架摆上书,组织“读书俱乐部”的活动。这类将文化效应包裹在内的宣传举动,往往很难见诸于连锁咖啡店;但却是粘连老顾客的精妙之举。

一切都尚在尝试阶段。在汤国江看来,和门店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大型连锁公司相比,太平洋咖啡体量还小,因此具备足够的灵活度。“他们今天做一个决定,明天就一定能在一百家店同时推广么?”汤认为:“我们反而更有弹性。大家的发展阶段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

的确,太平洋咖啡的挑战目前主要在于品牌过于弱势,在竞争异常激烈的门店位置攫取战中并无优势。所幸,太平洋咖啡依托的是华润万家这一平台,在争取门店方面,可借助捆绑谈判,在北京的国贸三期和太古汇,与太平洋咖啡共同进驻的,就是同属于华润万家的高端超市Ole、超市华润堂等。

可以想见,随着各路玩家对中国咖啡消费习惯不同形式的挖掘,这里将会呈现出与其他新兴市场完全不同的多样化景象。
 
Tags:  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