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票房小捷,央视纪录片频道展开社会机构合作,内外合力下,纪录片的商业前景会因此明朗吗?

纪录片之春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樊婧  |  阅读:

《海洋》席卷而来的清风,似乎吹散了中国大陆纪录片市场的一片阴霾。

这部由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执导的纪录片,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火热追捧,仅用了一周时间。随着时间推移,各大院线放映场次反而越来越多。截至9月初,票房已突破2000万元人民币。引进方中影集团甚至改变初衷,将下档时间从9月中延期到10月10日。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中秋和国庆假期,“海风”将刮得更加猛烈。

而就在不久前,央视纪录片频道结束了面向社会机构的招标,中标的13家民营公司成为频道的承制方,由央视提供全额制作经费,制作不同主题的纪录片,版权归中央电视台所有。除了资金支持,央视还将为这些公司提供从项目策划、创作、拍摄实施乃至后期编辑的全流程支持。

对于靠主流媒体带动的中国纪录片市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强劲的利好信号。在今年以前,纪录片产业的规模尚待培育:2010年,中国纪录片总投资和总收入分别大约在5亿和7亿元人民币左右。共有98档栏目播出纪录片,首播时长总计13219小时。这些数字比2009年略有上升。也正是在这一年10月,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1月,央视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这个行业似乎春江水暖。央视的盘算是,纪录片市场的崛起象征着高端文化产品的需求量增大,而纪录片频道可以依靠台内资源来开启产业黎明—简而言之,做中国的Discovery。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简直快成为奢望,Discovery需极大的资金成本、长周期及不离不弃的观众,这并不符合当下中国商业和娱乐的“快哉快哉”节奏—难道,“海风”轻拂,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吗?

“海洋”之困

严格来讲,中国的纪录片还未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的市场。

眼下,中国纪录片行业的格局一分为三,最首要的市场是主流媒体—各大电视台;其次是国营企业;然后才是民营制作公司(社会机构)。前两者基本属于同一体系:中国电视总公司由中央电视台投资建立,而去年科影厂和新影厂合并成立的新影集团,则划归央视电影频道管理。民营公司多达2000余家,但市场规模小得可怜,这其中还包括许多依托政府成立的各类文化公司,它们的主要收入,仍来自于电视台的采购。“这是一个纯粹的买方市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会长赵捷告诉本刊。

在这之中,电视纪录片占据绝对的主流。新影集团每年大概制作八九百个小时的电视纪录片,主要供央视播出,而电影纪录片则在十部左右,这已经占到了整个电影纪录片市场的85%。余下的份额则来自一些独立导演,他们拍摄的题材多触及现实,在艺术上备受好评,但几乎不具备商业规模。2010年中国出品16部纪录电影,进入院线放映的有13部。其中新影制作的《复兴之路》票房超过200万元,《海上传奇》60万、《外滩逸事》50万元,名列前三甲。

在这种为主流媒体提供节目的生存模式下,播出成为最终目标,从而导致对市场营销的漠视:不太考虑成本和收益,亦不注重后续的市场开发。“我们基本没有推广费用,也极少做营销。”新影集团某负责人告诉记者。《复兴之路》200多万元的票房在去年的电影纪录片市场拔得头筹,但加上网络等其他渠道的收入,依然没能完全收回成本。同时,海外发行也并不畅通,一方面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政策上有诸多障碍,即使像新影集团这样的国营机构,政府审批也并不宽松。

政策带来的最大桎梏还不仅于此。中国纪录片曾经历过“春天”,那是以政论式纪录片《河殇》为标志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河殇》拍摄于1986年,其“传统文明衰落”和“重新审视西方文明”的论调,曾轰动一时。而在同一年代,央视《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栏目以尖锐深刻的调查性报道开创了中国新闻节目的黄金岁月。“回顾过去,中国纪录片的荣衰与新闻报道的荣衰几乎是一致的。”赵捷说。在那之后,纪录片的题材逐渐游离于现实之外,而更多涉及历史文化、考古探秘题材,以及《大国崛起》、《复兴之路》这类的宏大视角。“纪录片如果偏离现实,观众的关注度也会下降。”

这似乎是一个封闭的恶循环。观众不关注即没市场,没市场渠道商(例如院线)则不愿播出,从而影响投资者热情;而反过来,由于投资匮乏,很难拍出高质量的精品,市场反响自然不佳。纪录片制作机构的筹资主要倚赖于政府、媒体和文化公司(依托于政府),很难拓宽投资来源。在这个循环中,“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大家的关注。”赵捷说。

自去年广电总局出台文件,到今年初央视成立纪录片频道,这种关注正在升温。“纪录片市场正在迅速好转。” 北京三多堂传媒总经理高晓蒙告诉本刊记者。三多堂曾与央视合作制作《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等纪录片,生产了中国纪录片行业的绝大多数“大片”。今年,三多堂获得了北京国润创投的约几千万的投资,该公司也是暴风影音的投资方。随着市场渐热,这样的投资会更多。“在影视行业,纪录片有可能是最后一块待分的蛋糕。”高晓蒙 说。

突围

在生存多艰的民营纪录片制作机构中,三多堂是极少数的成功案例。2010年,其签约营业额达到6000万人民币。在不久之前的央视纪录片频道招标中,三多堂成为13家中标公司之一,承制《淘金梦》系列纪录片。

高晓蒙将公司的良性发展归结于“树立标准”。纪录片行业由于缺乏市场运作,几乎没有像样的价格体系。电视台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台与台之间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节目交易,导致纪录片被压至“白菜价格”。一部基本达到播出标准的纪录片,平均价格约为每分钟10至20元人民币,首播又质量极高的才能达到100至120元。高晓蒙决心挑战价格门槛,他给三多堂定下规矩,“如果达不到我们的价格标准,宁可窝在手里也不卖。”在这种坚持下,三多堂制作的纪录片获得了较高的价格,但还远未达到理想:“一部纪录大片的单集成本就在120至180万元,要达到这样的售价,电视剧可以,纪录片根本还没可能。”

与央视的合作中,三多堂也开始尝试不同模式。《大国崛起》是由央视委托定制,即由央视提供所有制作经费,三多堂承制。当年市场火爆,正版DVD销售就达40万套,但由于版权归央视完全所有,公司并未能分享到市场成果。之后拍摄《公司的力量》,三多堂则介入了投资,“央视占百分之五十多,三多堂百分之四十多。”纪录片的所有海外拍摄,其中三集的后期由三多堂完成,而整个纪录片的策划运行则由央视统一领导。双方实行版权分成,央视享有本台播出版权,地方台、网络版权和DVD音像发行则归三多堂所有。如今,公司的融资渠道正不断拓宽。正在制作中的风光纪录片《中国有个海南岛》,就由海航集团投资上千万委托定制。

“在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主要依托于主流媒体的变革。”高晓蒙说,“允许充分的竞争,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作品。”央视纪录片频道的招标令这些民营公司看到了新机,纪录片频道目前的节目来源主要依靠旧的库存,当原有资源播完之后,势必需要源源不断的节目供给,这或许会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行业的活跃度。业内人士认为,频道招标后,节目播出量很大,纪录片制作的各个环节分工会越来越细,专业化水平将得到提高,长期稳定的纪录片从业人员方能增加,“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也在急剧转型,有很多的现实题材可供拍摄。”   

纪录片的受众属于高收入、高文化水平人群,随着商业的发展,这一群体正逐渐扩大。《海洋》的中国版权方,香榭荔舍影视文化交流公司在2003年底曾经引进过雅克·贝汉的另一部作品《迁徙的鸟》,但当时全国票房仅有80多万。而《海洋》至今已突破2000万票房,“这说明,在经历前几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人们开始回头关注环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未来的空间或许更大,“在日本,《海洋》的票房接近《阿凡达》。” 一位香榭荔舍管理者对本刊 说。

不过,如果这个封闭的生态圈无法开放,就始终无法成就一个完整的市场。“广电总局《意见》中的一条,是国外纪录片只允许占到播出数量的三分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视学院教授张雅欣说。这和其扶持动漫产业的举动如出一辙,并不能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纪录片市场。“只要民营资本不能进入传媒,无法拥有自己的播出渠道,他们将永远依附于电视台的垄断下,不可能市场化。”

至于电影纪录片市场,欠缺的恐怕不仅仅是市场运作能力。据香榭荔舍透露,《海洋》在中国的整体推广费用不到100万人民币,在营销上也并无出奇,传统推广手段加上豆瓣、时光网以及微博营销。爆发点来自于电影上映一周后,豆瓣的关注人群从预告到上映一周内增长了900%。“还是片子本身好,口碑传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但是,“我们没有拍《海洋》的心态,也无法拍出《海洋》这样的纪录 片。” 

Tags:  纪录片 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