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中国追求的经济发展的政策是以低成本制造业的出口来推动经济,这个政策很成功,但所有政策都是有期限的,中国的这个政策现在达到了临界点。

知易行难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文 马歇尔·迈尔  |  阅读:

两年多前中国开始发现了它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紧密挂钩的成本。一个小故事可以证明。2007年11月15日,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在沃顿商学院访问,他被问到,什么事情让他睡不着觉?他回答说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当时危机还没有全球性大规模爆发。
 
 
到目前为止中国追求的经济发展的政策是以低成本制造业的出口来推动经济,这个政策很成功。但所有政策都是有期限的,中国的这个政策现在达到了临界点。因为如果需求增长一直在美国或欧洲,这里消费者会花得更少,存得更多。中国的出口会因此非常缓慢地增长。
 
反应在中国企业身上,这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工业性企业在海外成功的可能性比消费类企业的成功相对容易。因为消费类产品要建立一个全球性品牌要做很大的投资、建立分销渠道、建立全球的客户服务网络;而且不但在海外要获利,在中国也要获利。这个过程会非常艰苦。
 
 
工业产品完全不一样,在工业产品里买家和卖家的数目比较少,所以并不需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才会有声誉。此外,在工业产品里,大家是讲同一种语言的,讲规格就可以了,不用满足多种多样的消费者的口味。
 
 
目前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在工业领域实现了成功。一个是中集,中集是在中国境内起家的,现在在全球市场销售。一开始他们的业务都是在中国不同的港口进行销售。他们走出国门的时候有两种目的,一种是学习海外市场,他们意识到如果不在美国市场展开业务,他们就搞不懂美国市场,所以他们就在美国做很小的投资。还有一种是为了获得技术,比如中集收购了一家做化学产品液体集装箱的海外公司。第二个是振华重工,另外还有沈阳机床,他们在德国等市场做得非常好。
 
 
至于目前知名度很高的联想,情况比较特别。它一方面是有企业客户、企业消费者,一方面还有消费品客户。但是总的来说电脑产品市场还是比较接近于消费品市场的,这就意味联想的国际化会比较艰难。
 
 
坦白讲,联想在这个过程中犯了很多的错误,从根本上来说,它国际化的逻辑是:一个中国的制造商去花大价钱购买国际品牌来增强它在国内市场的地位,这是有内在矛盾的。我们来看一些数据,2003年在联想进行收购之前,它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是30%到32%,他们现在国内的份额是多大呢?大致还是一样的,并没有大幅提高。究其原因,最重要一点是文化上的差异。联想首先吸收了IBM的管理人员,后来又吸收戴尔的人员,但很难让这些资深的经理人很好地合作。此外,联想的并购也涉及工业产品,这造成美国国家安全方面的忧虑。所以总的来说中国企业的国际扩张要比很多人所意识到的更难。
 
 
但我还是看到了一些成功的例子,除了那些大型国企外,成功可能性更高的是小企业。比如在美国的墓碑行业,是一家中国公司做到最大。小企业往往比较灵活,他们到美国参加展会,出很低的价钱就能得到市场,这样他们的业务就实现了增长,进而开拓国际市场。
 
 
简言之,可以区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几种情况。一种像联想一样在并购中遇到很大的文化冲突的问题,企业需要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经理人能够进行交流。这需要花很大功夫去解决问题。
 
 
另一种情况就是小企业,在这个领域里确实中国企业具有很大的竞争力,比如尚德、英利在美国就很有竞争力——他们本质上是小企业,在国内先建立了一个市场,有了国内的市场再到外面去做。他们不是实行“我们走出去然后做大了”,而是实行“我们先做大然后走出去了”。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面临国家安全的问题。而且这些企业生产的工业设备并没有向普通消费者销售,如果未来这个市场变成消费品市场的时候,他们就会迎来真正的大市场。
 
(采访整理/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