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牧业的集约化生产转型,给在华跨国药企带来了“冷门”生意的机会

动物健康总动员

来源:2010年5月5号刊 第9期 总第204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沈霄戈  |  阅读:

自从六年前加入全球最大跨国药企之一拜耳的动物保健部门后,时年41岁的何谦就开始了以外资在华高管的身份和中国农民打交道的职业生涯。准确地说,大多数时候是和农民养殖的生猪、家禽打交道—他要把公司生产的各种针对动物的保健以及治疗药品,诸如抗球虫病剂、百病消等,卖给可能从来没有听过“拜耳”两个字的农村客户。

这种“冷门”的工作要开展起来难度可想而知。1996年拜耳动物保健部门在成都以合资公司的形式成立后,近十年时间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不仅市场知名度不高,而且同本土同行相比,优势也并不明显。

直到2005年,拜耳动物保健在华的销售情况才开始出现好转,而到了今年4月底,根据第一季度的财务数据,更是出现了同比40%的高速增长。而作为对未来市场的新赌注,拜耳在4月底干脆买下了中方合资伙伴30%的股份,以独资方式开始运营。“我们的后劲很足。”何谦对《环球企业家》说。他现在已经是拜耳动物保健中国区总经理。

除了拜耳,从去年年底到现在,还有一批跨国公司在此领域尝到了甜头,包括诺华、赛诺菲-安万特、勃林格殷格翰等,他们在中国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速增长,而同样作为对未来前景的看好,赛诺菲-安万特宣布投资7千万美元扩建其江西南昌工厂,为中国国内市场提供禽用疫苗。勃林格殷格翰集团也将进一步拓展,计划投入4000万至5000万美元在中国建立动物保健产品生产设施,以及设立研发中心。“我们判断中国将成为全球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市场。”拜耳动物保健国际区总裁亚历山大·雅恩对《环球企业家》说。

动物保健市场似乎一下成为跨国药企在OTC(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之外争夺的另一个焦点。事实上这和近几年来中国农牧业悄悄发生的变革密不可分。

过去中国的牲畜养殖散户较多,大量的养殖都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完成,不仅整体效率低,而且对牲畜的疾病治疗和预防的认识也参差不齐,造成的市场局面是有近2千家大大小小的动物保健产品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一直以国外大型集约化饲养农场为客户的跨国药企对此毫无办法。

但是自从两三年前,一些企业和投资者,诸如新希望、正大集团甚至高盛、黑石以各种方式开始整合区域范围的散户,并在整合后和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一道推动集约化养殖后,大中型养殖场开始成为中国农业市场最有潜力的发展形态,跨国药企们也终于可以把这些本土养殖场作为主要客户了。

而在经历了禽流感之后,中国食品安全日益得到重视,食用动物的用药安全和检测药物残留就是其中一个环节。在这些逐步严格的监管体系下,跨国药企的优势也开始显现出来,在整体工艺流程、产品检测、价格控制上,跨国药企比本土零散的公司无疑更有说服力。“比如国家关于休药期的一些规定,很多厂家并没有严格去执行,但大部分外企基本还是在遵守游戏规则。”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副院长赵俊龙对本刊表示。

事实上,也正因为这种固守,在市场潜力突然放大时,跨国药企还看到了整合行业的另一层机会。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中国的近2千家动物保健产品公司,会迎来大规模整合重组,估计只有100200家企业会生存下来,“而我们不排除收购本土企业的可能。”何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