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由中国市长协会主办、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承办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卷日前在京举行首发式,报告研究结果显示,未来10年将实现城镇化人口过半,小城镇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未来20年是小城镇时代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卷以“构建和谐城市,应对金融危机,扩大社会保障”为主题,特邀数十位院士、专家和学者撰稿,全面记叙了我国城市发展的进程、热点、焦点和典型案例。《报告》分为六大篇章:论坛篇、综论篇、观察篇、专题篇、案例篇、附录篇,全书共60万字,插图51幅。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自2001-2002年的第1卷起已连续出版8卷。《报告》通过专题综述和案例选介,系统记述了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它的连续出版将有助于读者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全貌,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思考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促进中国城市健康、持续的发展。
 
城镇化加速时期
 
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预计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报告显示,1949年,中国只有132个城市,城镇化水平仅为10.6%。而到2009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设市城市655个,城镇化水平46.59%,城镇人口达62186万。
 
中国目前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以及辽中南、中原、武汉、长株潭、成渝、闽东南、山东半岛、北部湾等城镇群,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等六大区域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38%,人口占全国的22%,产出GDP则占到全国的50.01%,引进外资占全国的78.86%。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京文在报告中提出,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过分注重数量和规模,忽视质量与效率,只要速度和规模,不要质量和效益,不顾成本。有的城市人口过度聚集,超过了城市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李京文提出,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根据中国国情,必须走集约型城市化的模式,坚持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城市为主体,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走布局集中、城镇密集、用地节约的城市化之路。因此,中国的城市化要加强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培养与发展,建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结合的城市体系,特别是目前,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资源环境已经不堪重负,今后城市化的重点应放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中国市长协会执行会长姜伟新说,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区域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要适应城市型社会的管理要求,逐步破除长期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障碍,为中国城镇化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张勤则表示,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趋势将保持15至20年的时间。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报告还指出,中国每年1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钟摆式移民”。中国大量农民工长期不能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口,这是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市场化机制的出现,土地转让制度的改革,沿海开放城市对低价劳动力的需求,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沿海大中城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邹德慈说,据统计,自1996年起,虽然每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约1.5亿,2000年达1.7亿,但是大部分都流向了大城市。这股“大潮”成为该段时期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趋势直到今天还没有终结。2008年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尚有1.4亿。
 
到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调整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但大城市的发展态势却越来越强劲。大城市发展快,面貌改变大,但是城市内部的贫富差异扩大,公共服务水平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等大量存在。
 
邹德慈认为,近十几年来依赖“农民工进入大中城市——提供低价劳动力——加上低价土地——创造GDP——增大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化率”,越来越成为中国这个时期城镇化的主要路径。这样的路径,存在很多问题,虽有近利,但不利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2009年全国铁路春运人数达1.92亿,公路春运人数达21.1亿。邹德慈说,这条路径使得中国每年1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钟摆式移民”。每年春节前后移动一次,造成世界上独特的“春运潮”,给国家和社会资源带来巨大消耗。
 
邹德慈表示, 2008年冬至2009年春,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沿海城市的出口加工业萎缩,造成1000多万农民工“失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说明这条路径的不可持久性和脆弱性。
 
2008年全国城镇化率45.7%,农村人口尚有7.2亿。邹德慈说,据预测,今后每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仍然会保持在1亿~1.5亿。农民工“失业”的现象也不可能很快消失,大中城市的容纳能力今后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中国的城镇化应该走多路径的道路,路径之一是积极推进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小城镇,目的是截留和吸纳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避免全部或主要流入大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