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对中国商业环境的抱怨由例行的意识形态考量转为实实在在的忧虑,尽管如此,对众多跨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的去与留已不再是选项

中国市场是必选项

来源:《环球企业家》2010年4月5日刊 第7期 总第202期  |  作者:本刊主编 杨福  |  阅读:

自去年以来,在华跨国公司并不乏大事件。可口可乐汇源收购案流产,力拓中国员工涉嫌侵犯商业机密入狱,谷歌关闭中国内地搜索业务......尽管这些事件的不幸之处并不相同,但串点成线,的确会让人看到新的危险信号:中国在实行开放政策拥抱外资多年后,热情正在冷却;而外资对中国商业环境的抱怨,也由例行的意识形态考量转为实实在在的忧虑。


重估时刻真的到来了吗?


“开放”政策在1990年代大力实施之际,正是全球化在经济领域加速重新调整国际分工合作布局之时。结果是一个典型的双赢局面:中国赢得了为众多发达市场经济体生产低成本产品的机会;发达市场则不仅能买到“中国制造”的便宜进口产品,还可以向中国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


但现在,中国在全球所拥有的经济位势已完全不同。在钢铁、汽车和通信等众多领域,中国都已是全球第一大市场。真正的转折点始于2008年夏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得益于中国经济在危机中的非凡表现,中国在去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更有望在今年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不但重写了中国经济版图在全球坐标系的位置,更助燃了基于强烈自信基础上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
在经济民族主义者看来,引进资金、管理和技术这三大开放要旨,天平都正偏向中国这一边:中国有着令世界其它国家艳羡的庞大外汇储备,国有企业则坐拥大量现金;一般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块,已是公开的商品。而所谓西方现代企业治理的精髓,如果居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一大元凶的话,又怎能再成为中国企业效仿的样板呢?技术看起来仍是壁垒,但“够用就好”似乎已成为众多日益商品化行业的通行法则。更何况,中国企业的实力已有不俗的增长—即便不考虑国有垄断企业的天然优势,像联想和华为这样民营背景高科技企业的崛起,也在证明中国企业并不乏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过去流行多年的对“狼来了”的恐惧悲情故事正变成对“本土冠军”的顶礼膜拜。


跨国公司则是另一个故事。直到1990年代末,大多跨国企业仍未发现中国市场是他们的应许之地,差不多近1/3处于亏损状态。但现在,中国市场不仅是众多跨国企业快速增长的收入来源之一,还是其利润增长源泉。在全球经济陡然面对衰退挑战之际,跨国企业中国业务增长的重要性更是大于以往。但由于中国监管体系的强化和本土竞争对手的上位,他们发现向中国销售产品或是投资本地业务的难度也大于以往。


冲突看起来不可避免,却是一个新兴经济体在快速赶超阶段的必然产物。与商品和服务贸易不同,外商投资并没有一个国际性的规则框架,这为歧见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以中国近邻日韩为例,两国在经济赶超阶段也对外资有诸多限制。中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势必会放大中国商业力量的上升动能,但对此,全球经济刚开始认真做迎接这种变革的准备。


无论如何,对众多跨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的去与留已不再是选项。金融危机爆发前,更低成本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制造优势的威胁一度甚嚣尘上。但现在,一些跨国企业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将中国单纯定位成为发达市场需求服务的“世界工厂”有其明显战略盲点—忽略了中国不断扩张的、逾10亿人的庞大内需市场。中国汽车市场在去年的爆棚之盛给跨国厂商的一大教训,便是中国消费者购买力已不再局限在“先富起来”的东南沿海市场。


对于更加自信的中国经济民族主义者,仍需谨记中国目前为止的经济神话仍是基于“量”的基础上的胜利。在没有掌握高价值产业链话语权之前,不妨看一下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的建议:全球化的第一拨受益者是全体大众,而第二拨受益者则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人,仅有一把子力气已是无济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