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全球体系里的“龙象之争”有了暂时性结果:中国领先
河东河西
然而经历了去年金融危机的洗礼,“骄傲”的印度人似乎无法否认这一事实: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市场拔高到一个更高的战略高度,甚至于和成熟的欧美市场齐肩,中国的成功经验则被复制到其它新兴市场,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印度暂时失去了以往的地位。
大量案例可以证明。思科今年2月将大中华区独立出来,直接向总部汇报,而印度区依然在亚太区的架构下;爱立信也几乎同时将大中华区和东北亚区的地位提升到与北美区同样重要的位置,并将大中华区总裁马志鸿纳入全球领导团队;自从去年惠普电脑在重庆开建全球性制造基地以来,据称其全球业务负责人托德·布拉德利现在几乎案头上看的最多的销售数据就是中国市场的,而以往一起在办公桌出现的印度市场报表,则越来越少顾及。
再往前,上汽集团同通用汽车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从事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的海外投资及业务开发,首要目标是印度市场。这个过程中通用中国和上汽的管理团队在这个业务决策中被大批派往印度,复制其在中国的成功经验。无独有偶,大众汽车的亚太管理团队也由中国人担纲。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汇丰,这家老牌金融公司今年1月干脆将全球总部搬到了中国香港,原因之一就是看好未来中国市场的潜力。
“经过这次危机,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预期更有信心,”一位中国欧盟商会的人士对本刊说,“未来,它们对中国的期望是高于印度的。”
此消彼长
事实上,在2005年之后,印度一度散发出比中国更为耀眼的光芒。咨询公司麦肯锡在一份中印两国竞争力的报告中指出,印度可能会和中国成为同等重要的战略区域。英特尔、LG、甲骨文、百事等都纷纷花重金投资印度市场,单笔规模超过在华投资。其中最受关注的事件,是思科花费11亿美元于2006年11月在印度创建了全球化中心,进行面向未来的研发工作,“我们从未如此大手笔过。”其时,思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说。
在同样拥有大量消费者和制造优势的基础上,印度确实有一些中国所缺乏的优势。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终身教授黄亚生是推崇印度发展模式的代表之一。在其看来,作为大英帝国殖民地的遗产,印度拥有更为先进和稳定的法律体系。具体体现在资金市场,印度的运作和管理尤其显得更为透明与高效 。
“印度实行的是英联邦的法律体系,跟西方企业所处环境比较接近。”科尼尔管理顾问公司中国区合伙人孙健告诉《环球企业家》:“他们的私营企业发展比中国更快更好,公司治理结构也比较能够和西方企业对接。”两相比较,中国尚不健全的法律体系经常让跨国公司头疼。一位跨国公司管理层形容说:中国的法律与政策的变数太多,以至于公司常常需要不断地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变调整管理方法。
然而金融危机给了中印双方位置逆转的重大机遇。
和中国在金融危机的席卷下同样保持8%的GDP增速相比,印度2009年GDP的增速是6.7%,与前三年保持的9%相比相差不少。金融危机虽然并未殃及印度刚刚开放不久的金融体系,但是大幅度抑制了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信贷;与此同时,对外贸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恶化,也间接影响了印度国内的个人消费需求。对于多数跨国公司而言,个人消费指数的陡然下降是灾难性的信号。反观中国市场,政府大手笔的救市措施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国内消费,在经历了时间不长的低落期后,多数跨国公司还是在中国区的财报上看到了难能可贵的增长数字。
青睐的关键
在这一局里,中国凭借自己稳定的消费结构赢得了跨国企业。就销售业绩而言,尽管印度和中国一样拥有巨大的消费群体,但其人均收入颇低,几乎只有中国的一半。
跨国公司往往会在印度推出大量低端产品(尤其在汽车和手机领域),但低端产品只能靠薄利多销稳住阵脚。此外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宗教、文化环境更为复杂,这也让跨国公司在印度消费市场上发展时如履薄冰。而在中国市场,虽然现阶段也充斥着大量青睐廉价产品的消费者,但一大批稳定的并崇尚中高端跨国公司品牌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他们组成了跨国公司下一步试图挖掘的高利润市场。
被跨国公司青睐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政府这些年来持续不断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跨国公司正在亚洲前赴后继地前往三四线城市开拓市场。在印度,基础建设已经成为这种拓展的一个相当大的障碍。一位曾经前往印度交流考察的跨国公司高层告诉本刊记者,一个地区无论有多么低的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如果物流成本过高,其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在印度,高速公路网络远未覆盖全国,交通工具相对落后,火车的运输速度也很低。交通不发达还进一步阻碍了人才的流动。对于正与强劲民意博弈并被民族问题困扰的印度政府来说,目前的解决方法是引入更多的私人资本介入国家基础建设。
从长期来看,外企对一个国家市场的态度更多取决于该国政府政策的倾斜。中国政府持续给予外资优惠,相反,印度政府更鼓励本地私营企业的发展,对外资一直有限制。2010年2月,通用电气就表示,进口成品的关税在印度是10%,但是零部件却超过10%,这种税制相当不利于通用电气在印度发展本地制造。
“一边是优待,一边是限制,几年后,两个国家对外资吸引力的差距就会显现出来。”孙健说。“当然,几年来,印度看到中国的成功,也在调整。”
不过,对于印度来说,也并非没有好消息。为了满足需求服务业务的增长需求,IBM就在2010年1月宣布将在印度增加5000名员工。无疑,在服务业、制药业等领域,印度依然还有不弱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