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爆的票房传递的另一个信息:大规模投资建设IMAX影院已适逢其时。
《阿凡达》效应
卡梅隆在克服重重困难拍摄《阿凡达》时一定不曾想到,现在在中国,播放和观看《阿凡达》甚至需要克服更多困难。为了一睹纳维人风采而发生的故事和事故俯拾皆是,有些比电影情节更戏剧性。
一定程度上,人们的狂热是被观影效果最好的IMAX 3D影院的稀缺刺激起来的。尽管中国大陆已是IMAX在美国之外最大的市场,却只有9个城市有IMAX影院,能商业运营的IMAX屏幕不过11块。在群众高涨不衰的热情面前,这些屈指可数的数字显得渺小而可怜。
当需求和供给产生如此大的缺口时,投资机会再明显不过。“《阿凡达》为IMAX做了一个很好的广告,很多观众和投资者都是第一次知道这么好的电影技术,接下来一定会有一轮IMAX屏幕投资热潮。”上海联和院线办公室主任施雷鸣对本刊表示。联和院线旗下的上海和平影都在2004年建起中国第一块商业化IMAX屏幕,目前以5块IMAX屏成为国内该领域最强大的院线,IMAX运营经验最为丰富。
与2D屏幕相比,拥有更高解像度的IMAX优势在于让观众更身临其境。其巨大的屏幕高达五六层楼,是普通屏幕的5至15倍,无论是影片细节还是打斗场面的表现都更为出色。如果普通2D电影只能让你坐在房间里距离窗口三四米看外面的雪景,IMAX可以让你坐到窗口,《阿凡达》更证明你还可以置身于雪花中。
在带来极佳观影效果的同时,IMAX也异常昂贵。通常,一个IMAX放映厅的整套系统引进需要1000万至1500万元人民币,厅内装修在500万元左右,这些钱足以建造8至10个普通放映厅。过去几年,很多投资者在犹豫之后选择了普通厅。
但《阿凡达》的横空出世改变了形势。“一部成功的IMAX电影会带来一轮IMAX屏幕投资,在全球市场都有这样的规律。” IMAX亚太区副总裁周美惠告诉《环球企业家》,这种波浪式增长,过去出现在2004年的《极地特快》和2008年的《蝙蝠侠:暗夜骑士》上映之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一家上映IMAX版《极地特快》的和平影都,创下IMAX厅的票房几乎与整个上海普通版的票房持平的纪录。
现在在中国大陆市场,目前已经签约确定将在2012年前开业的商业影院共有21家。这意味着,未来两年IMAX的投资会是过去几年的两倍。这对今后的IMAX 3D电影而言,既意味着更多的播放场地和场次,也意味着一票难求所激起的狂热将减小很多。
IMAX突围
对拥有3D电影领域最先进技术的加拿大IMAX公司而言,为了吸引更多投资,必须在降低影院日常运营成本的同时完善产业链。
斥巨资建好IMAX放映厅却没有IMAX电影可放,这无疑是投资者最不愿见到的悲剧之一。2009年好莱坞共推出11部IMAX电影,已比过去3年中的7至8部有了很大提升。“一部好片子的档期可以上映两个月左右,所以如果每年有六七部好电影,IMAX影厅就可以实现很高的利用率。”周美惠透露,目前来自好莱坞的消息表明,2010年将有15部左右的IMAX电影。
IMAX与好莱坞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沟通,但真正能打动制片人和导演的无疑是实实在在的票房数字。以过去两年的经验来看,一部大片上映时,IMAX能以占全北美2%至3%的荧幕数,实现10%左右的票房产出。反之,随着IMAX屏幕数量在全球的增加,投资者对IMAX影片的制作也更感兴趣。
现在,IMAX正在尝试与中国本土电影公司合作解决片源问题。2009年7月,IMAX与华谊兄弟共同宣布,将联手推出3部国产IMAX电影,其中包括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这是IMAX第一次与好莱坞以外的制片公司合作IMAX影片,其对中国市场的看重可见一斑。
不过,《唐山大地震》并非3D电影。一部分IMAX电影是像《阿凡达》那样,在拍摄期间就用IMAX的摄像机拍摄,最终可呈现出身临其境的最佳3D效果;另外一部分的拍摄过程与普通电影完全一致,只是将拷贝格式转化为可以在IMAX屏幕上播放的2D影片。《唐山大地震》就属于后者。
这种IMAX DMR(Digitally Re-Mastering)技术理论上可将任何一部35mm传统胶片电影转化为IMAX电影,这也是过去几年,IMAX用以解决片源紧缺问题的主要方法。周美惠对本刊表示,即使影院每年只引进两三部IMAX 3D影片,也不会出现IMAX厅闲置浪费的情况。实际上,因为有更大的屏幕表现力和IMAX专利的音响系统,IMAX 2D影片对观众也很有吸引力。当然,IMAX公司并不会把所有新老电影都转换为IMAX影片,因为每部150万美元以上的转化成本太高,而这个成本一直由IMAX公司自己承担。
即便如此,IMAX放映成本仍居高不下。在2008年夏天以前,让IMAX影院的经理们感到痛苦的是,在花费近2000万元投资一块IMAX屏幕后,每部IMAX影片的胶片拷贝还需要很高投入。在国内冲洗普通35mm的胶片拷贝,一部电影只需几千元;IMAX的特殊胶片拷贝只能在美国冲印,一套价格是3万美元,一部3D电影需要两套拷贝,再加上各种因进口产生的税费,一部电影的拷贝费用在60万元人民币左右。任何有机会见到IMAX胶片拷贝的人,面对那个重达500公斤、装换拷贝需要专门起重设备的大家伙,都能直观感觉到它一定成本不菲。
施雷鸣向本刊指出,高昂的日常运营成本,曾经影响了很多投资者的热情:“一部市场反响一般的电影,影院甚至拷贝的钱都赚不回来,所以影院经理会非常谨慎。”这意味着IMAX在吸引投资上很容易陷入死循环:大多数观众并不知道IMAX究竟好在哪里,影院又因为片源问题无法教育市场,而当终于下决心引入一部IMAX电影时,观众又可能因为不了解而不感兴趣。
现在情况开始好转。除了《阿凡达》起到的巨大的宣传作用,IMAX公司在2008年第三季度正式推出数字放映机,数字拷贝成本基本就是一个高容量硬盘的价格,平均为175美元。这也是IMAX影院自2008年下半年之后在全球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中国,目前只有上海的和平影都、北京的中国电影博物馆、东莞的万达影城3家影院使用的是胶片拷贝,其余8家影院均为数字拷贝。和平影都的影院经理王伯政也透露,公司也在考虑是否要一次性投入成本,进行数字化改造。
投资盛宴
“IMAX的投资,要以经营奢侈品的理念来做。”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在新建的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影院中,万达会考虑继续投资IMAX屏幕。万达院线在中国拥有4块IMAX屏幕,在国内已是第二大投资者。《阿凡达》上映第一周,这4块屏幕虽不到万达院线400多块的屏幕总数的1%,却带来15%的票房收入。
叶的说法与2008年初IMAX CEO理查德·葛尔方(Richard L. Gelfond)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的看法不谋而合:“我们要做这个行业的贵族,而不是大众化产品。”(详情请于Gemag.com.cn参阅《天堂电影院》一文)周美惠也表示,IMAX并非是传统电影的取代者,只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观影选择。但一部分投资者比叶宁更狂热。《阿凡达》上映后,位于上海的IMAX亚太区总部接到各种背景投资者的咨询电话,既有国有资本又有私人资本,还有一些来自香港和台湾,其中一些人此前并没有影院投资经验。这让周美惠颇为感触:“IMAX公司之前在中国做的任何推广,都比不上投资者亲自到影院看一下影片效果以及影迷对IMAX的热情。”
投资IMAX并不是投入大量资金就可以完成的事。万达院线企划部负责人陈洪伟对本刊表示,一般的影院覆盖人群在3公里以内,但投资IMAX必须立足于整个城市,考虑其人均购买力。以万达在东莞投资的亚洲最大的IMAX屏幕为例,规划时考虑的是立足珠三角,把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都囊括进来,而《阿凡达》的火爆几乎吸引了整个广东的观众。
寻找合适的场地是投资IMAX的另一困难。高达五六层楼的放映厅意味着任何一个已经建好的建筑都难以完成相应的改造。因此,IMAX影院的建造通常必须在商业地产项目还在规划阶段就介入。这也是目前IMAX屏幕大多分布在二三线城市,而上海这样发展早的核心城市却只有一家的原因。
核心城市商业地产高额的租金也限制着IMAX的投资。“影院要开在核心商圈才有钱赚,但在核心商圈租下IMAX所需的那么大一个空间,租金又高得让我们承受不了。”上海一位不愿具名的影院经理说,之前他所在的公司曾看中浦东的一个项目,“对方开出的租金,我们没有还价就放弃了。具体金额我不方便讲,只能说是几千万的一个数量级。”
已有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对IMAX的期待各不相同,但并不是每一个IMAX屏幕都必须收回投资然后赚钱。在商业地产项目中,有时影院为整个项目带来的人流贡献比自身的盈利更重要。以东莞万达影城和昆明顺城王府井百老汇影城为例,开发商的目的就是以全球最顶尖的影院系统来提高整个项目的定位。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让市民得到更好的娱乐体验,而投资IMAX。比如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作为金鸡奖永久性评奖基地,有很大的普及电影文化意义。天津的中影国际电影城,则是中国电影集团为了完善电影产业链建设而投资。
从《环球企业家》从IMAX公司独家获取的名单来看,最近两年准备投资IMAX影院的公司,也体现了投资者的这些特点。2010年前,将开业的21家IMAX影院,将会分布在深圳、广州、南京、重庆、成都、西安、沈阳、郑州等城市,投资方有广州金逸、环艺院线、万达、正大企业(辽宁)有限公司、郑州中岳秀峰房地产有限公司、四川电影有限公司等。
在《阿凡达》之后,2010年还有《爱丽丝梦游奇境记》、《怪物史瑞克4》、《玩具总动员3》等几部IMAX 3D大片上映。在影迷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那些精密演算的投资者,正考虑着是否要在IMAX这部投资大戏中出演一个角色。